下足“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05-02 17:51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文化是软实力,犹如空气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处在巴楚、巴蜀文化交汇地的利川市,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有江南明清庄园大水井古建筑群落、千年土家古堡鱼木寨,有广为传颂的肉连响、利川灯歌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

  如何秉承优良的传统文化,让先进文化浸润一方山水,滋养一方百姓?利川市近年启动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下足“硬功夫”,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设施“脱胎换骨”覆盖到家门口

  2015年起,利川市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从部门行为上升至政府层面,落实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政策保障、舆论宣传“四个”到位。

  文化是“无形的心”,文化建设不能无心。在城区,该市结合“六城同创”,围绕“一江两线”打造具有休闲、健身功能的文化主题公园,已建、在建及规划建设的多达32个;在乡镇,按照“三室一厅一场”标准,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升级改造综合文化站,建成9个文化馆分馆、14个图书馆分馆。近日,团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省“最美文化站”。

 一一该市政府不遗余力,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目前,利川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可容纳千人的剧场、综合性体育场各1个,室内体育馆3个。同时,筹资3000余万元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0个,建成文化广场320个、百姓大舞台50个,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安装开通广播电视,“户户通”用户13万户。至此,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城乡群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文化供给丰富多彩浸润到每个人

  千金难买好风气,万金难求好文化。在文化供给上,利川市委、市政府一直不懈探索、推陈出新。

  利川被誉为“山马第一城”,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山地马拉松系列赛,今年6月份还将继续开赛。与山马赛一样,龙船调艺术节、“凉城利川”欢乐一家亲、“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大赛、“书香夷水·文化利川”全民阅读等文体品牌活动已植根人心。

  今年2月8日,毛坝镇25个村130多名农民演员,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21个节目,在田坝村为父老乡亲献上一台“乡村乡土乡贤”的百姓春晚。如今,利川各乡镇积极打造“一乡一品”,纷纷举办以候鸟、民宿、村晚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活动,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

  面向大众,免费活动持续开展。利川“两馆一站”常年开设培训、演出、展览、视听、书刊借阅、流动服务等免费服务;公共体育场馆,也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同时,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该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800多场,“送戏下乡”上千场,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

  近几年,利川争取文物保护资金上亿元,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各文物旅游景点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深入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肉连响、利川灯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走进央视;摆手舞、肉连响、利川工间操等广场舞在当地普推;肉连响已列入全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

  文化服务群策群力激活到各层面

  政府财力有限,民力却无穷。

  利川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先后社会化购买中国山马赛利川站比赛、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书香夷水·文化利川”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由企业赞助冠名的“最美舞姿”“最美歌声”“百盛杯”职工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届。利用社会资本兴建高规格影剧院4个,谋道、毛坝等地利用房产开发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文化广场60多个。

  运用科技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文化利川网采取“1+3+N”建设模式,汇聚辖区内“两馆一站”及其他公共文化信息资源;集远程培训、会议讲座等功能于一体的远程直录播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文化滋养着生命力,激发着创造力,更铸造着凝聚力。利川探索“种文化”体制机制,建成市级文化种子孵化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14个、村级服务点30个,实现了市乡村梯次孵化、渐次服务、层层渗透,让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种子在山村古寨生根发芽。

  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整合1700万元用于贫困村文化广场、文体设施网络建设;在全市首批11个民宿旅游重点村实施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形成“文化+体育+旅游”的扶贫脱贫模式。

  同时,该市选聘280名业余文艺骨干担任村级文化专干,全市业余文艺、健身队伍壮大到1000余支2万余人,文化志愿者1000余人,撑起了城乡文艺中坚力量。如今,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都先后被利川收入囊中。(喻达建刘承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