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在行动】懒汉“变形记”

05-09 18:33  

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丁健



老郭在田里查看玉米涨势

“听说今年郭子林种了1亩苞谷。”

“怎么可能呢!十几年,么子都没种过,都快60岁了,他还得去种苞谷,一天都是睡到12点,你说的这个绝对不可能。”

“真的,我昨天看到驻村的丁同志和郭子林一起到田里去了,搞的营养块,今天还喊了坎下的周远明一起点窝子……”

这是团堡镇棠秋湾村一组村民吴绍绪与李再秀的一段对话。

今年58岁的郭子林家住棠秋湾村三组,他是村里的“名人”,长期以来,从来不去种植庄稼,自家的土地荒废了多年,平时就帮别人做点农活糊口度日,经常睡到中午才起床。

棠秋湾村“尖刀班”成立后,将群众思想意识的转变作为当前重点工作。“精准识别的负面清单里对于具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不愿意从事劳动的,好吃懒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经过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集体研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是可以剔除贫困户的,现在想要发展的更好,必须要靠自己!”在小组会上,驻村工作队员总是这样宣传。

经过第一轮入户走访,工作队员了解到郭子林的实际情况后,多次到他家讲解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给他做思想工作,然后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到他家把他从床上“揪”起来,同时带他去别人田里学种植技术。对于其他村民,工作队通过小组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思想宣传教育,设立产业奖等方式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多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把过去“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逐渐转变一些“等、靠、要”思想。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老郭重拾了多年未用的农具。

工作队员经常把老郭叫上,一起到田里去培育玉米营养块,一起点窝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来,老郭也在逐渐改变,不需要别人再提醒他了,他自觉地去关心玉米长势情况。村民们也从老郭的事例中看到了村里整治“慵懒散”的决心,纷纷鼓着劲儿发展生产。同时积极的参加“尖刀班”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

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保证他们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尖刀班”成员应该去激发贫困户的斗志,减少“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方百计要让群众掌握生产发展的技能。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现在的棠秋湾村春意盎然,百花争芳,也恰似这般季节,满满的都是奋发向上的励志故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