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大攻坚】“转”出来的脱贫路

06-08 18:06  

中国利川网 特约记者 孙朝运 通讯员 熊文

岩洞里的天然养蜂场

公路进山

盛夏之初,笔者走进利川市交通运输局扶贫联系点建南镇龙头溪村,一条条自然村公路和产业公路从溪边分岔,在两岸群山峰回路转,一直延伸到田间地头和村寨院子。

公路进山,激发了村民们发展脱贫产业的内生动力。

绝壁觅富路

沿着公路登临二墩岩上的8组,仿佛进入了名贵中药材的宝库。一些原生在深山老林或悬崖峭壁上的七叶一枝花、白芨还有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被村民们移栽到了成厢成片的药园里,或者寄生在房前屋后的大树上。据组长王余富介绍,今年全组种植了13亩名贵中药材,差不多家家户户有药园。

寄生在老树上的野生铁皮石斛

用玉米苗遮阴

几年前,村民陈华双在自家园子里栽种了一些白芨和七叶一枝花。后来发现白芨每公斤可以卖到160多元,七叶一枝花每公斤卖到300多元,三年起挖,每亩一般可收入三、四万元。名贵中药材的“钱景”,吸引了陈华明等几户村民种植药材。由于白芨、七叶一枝花和铁皮石斛种植成本相当高,一般家庭买不起种子,主要要靠采挖野生种苗栽培繁殖,滚动发展。

野生白芨和七叶一枝花一般生长在红砂绝壁岩上和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为安全起见,村民们结伴上山用绳索吊在绝壁岩上采挖,既要防绳索被勒断,又要防岩上的马蜂窝,成天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过大,一季药采下来,不死也要廋一身肉,脱一层皮。

陈华明在除草

说起上山采药的艰险,年近花甲的陈华明直摇头。他去年生病错过了采药季节,今年二三月间,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归家,饿了就在深山老林里啃几个冷粑粑,采挖的七叶一枝花等药材种植了46厢苗圃。

七叶一枝花、白芨、铁皮石斛等野生名贵中药材对土壤、气候、光照、水分、肥料等条件要求很高,村民们通过外出学技术,回来相互切磋,逐渐掌握了这些药材的生长规律,克服了野转家生“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已辐射带动全村种植白芨和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40余亩。

陈华明蛮有信心地说,交通条件改善了,外地药材市场的客商就会直接进山收购,销售环节减少,种药的利润就会提高。

岩洞建“银行”

龙头溪山高林密,四季花开,成群的野密蜂被村民们转化为家养蜜蜂,成为脱贫的一个产业。据村里的养蜂大户老支书何世斌介绍,今年全村养蜂户增加到24户,共养蜂93箱。

清扫蜂箱底板

我们跟着4组的养蜂大户郎宇成爬上一个巨大的敞口岩洞,里面摆放着10多个蜂箱,郎宇成风趣地说,这就是他建在岩洞里的“银行”。

60多岁的郎宇成前几年养了8头牛,后来他的小腿被摔成骨折,留下了残疾。不甘心贫困的郎宇成今年养了22箱蜜蜂,利用天然岩洞酿造甜蜜的脱贫产业。

俗话说“人勤蜂不懒”。养蜂看似清闲,其实尤其艰辛。需要细心、耐心、恒心,勤打扫、勤消毒、勤除虫,勤观察,稍微懒散一点,蜂群就会倾巢离去。家住10组的老支书何世斌在岩洞和房前屋后养了20多箱蜜蜂,去年妻子在利川住院,何世斌在医院护理几个月,回家发现20多箱蜜蜂有8箱蜜蜂不辞而别,老两口心疼的不行。

郎宇成尽管腿脚不好,无论晴天雨天,他每天几次爬上逼陡的岩洞精心管理蜂箱,生怕有一点闪失。

如今交通方便了,城里人直接开车上门“现钞热卖”买真货,每公斤蜂蜜卖到300元以上。郎宇成掂量了每箱重量:“估计今年100斤蜂糖有多无少哦!”

山桐子落户

在龙头溪的田块或房前屋后,去冬今春栽植的山桐子幼苗,已经撑开了巴掌大的嫩叶。说起1200亩山桐子落户龙头溪的过程,驻村第一书记罗尚奎道出了个中曲折。

按照“既要短期脱贫,又要长远致富”的扶贫目标,龙头溪将以山桐子、中药材为长远致富产业,以劳务经济、辣椒、白肋烟和蜜蜂、畜禽养殖为短期脱贫产业,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去年夏天,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到各组开会动员村民发展山桐子,开始村民们对此却不热心。因为龙头溪山上野山桐子树随处可见,自古以来都没有派上用场,如今山桐子野生转家生,倒成了宝贝疙瘩,村民们一时还不大相信。尽管村干部和工作队在会上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许诺可享受退耕还林补贴,但村民对发展山桐子的效益没有底,担心山桐子受益慢,占了土地以后生活无着落。

于是工作队和村委会将全村党员、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组织到沙溪和南坪塘坊参观回来,带动了一批“明白人”。14组组长张秀武说:“为这事我们小组开了不少的会,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来大家看,村民们看到我家定了63亩,一个个都没得话说了。”

长在深山无人问津的山桐子,如今在龙头溪得到了大面积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