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斗乡地处利川市西南边陲,距利川城区89公里,郁江从文斗乡境内流淌而过,全长90.1公里。由于郁江两岸的百姓生活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走亲访友,赶集上学,甚至下田劳作,都得靠渡船出行,乘船过渡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沙岭村
从清末到21世纪,一个多世纪以来,郁江河上,沙岭村徐家四代人接力扬起手中的木桨,坚持义务护送河两岸的村民过河。
徐生华
这位正在船上忙活的船工叫徐生华,他每天都在这条80来米宽的河面上来回摆渡五六十趟,365天如一日,但从不收一分钱,常年义务为乡亲们服务。
为了两岸村民的出行方便,早在清朝时期,徐生华的曾祖父就在沙岭村附近的堡上和龙口一带义务为村民们摆渡,后来徐生华的祖父和父亲徐家权相继接过担子。徐家权四岁时父亲病世,从八岁开始,为继承父亲临终前留下的遗愿,年少的徐家权就跟着二叔一道撑船,如今徐家权年逾古稀,加上常年在水上渡船,身患风湿病和痛风病,撑船的工作已无力承担。
父亲徐家权与徐生华
正在外打工的徐生华,接到父亲生病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家中照顾父亲。而当父亲提出让他继承祖业,在渡口为村民们义务撑船时,徐生华心里有些犹豫,因为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了,自己也想在外闯荡。
几经思想斗争,徐生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20多岁,青春正风华的徐生华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浆,成为徐家的第四代摆渡人。
为村民渡河
徐家人为乡亲们撑船不仅不收钱,只要乡亲们有事过河,就是再忙也会随叫随到。今年初春,村里的一个小孩在家里误食了农药,急需过河前往乡卫生院救治,此时徐生华正在几公里外的集市上办事,而此时天空雾气很大,能见度极低,接到电话后,徐生华立即驱车往回赶。
20分钟后,徐生华不仅及时把误食农药的小孩儿和家长摆渡送过对岸,还用自己的车将他们送到集镇上的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小孩儿脱离了危险。
下船后的村民
“我几乎每天都要坐徐生华的船过河。”沙岭村村民徐家肖告诉记者,徐家人在这条河上摆渡不仅态度好,随喊随到,有时候年纪大的老百姓背的东西重了,徐生华也会伸出援手,帮忙背上山去。
徐家人百年义渡中,仅划烂的木船就有二三十条,但从没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如今,徐家新一代船工徐生华仍然坚守在龙口渡口,昔日的木船换成了机动船,竹篙变成了机械动力,而永远不变的是徐家人在郁江河上义渡百年的奉献精神。
编辑|周洵 审核|吴向海 审签|傅小棠
业务合作:13886785886 13593646630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