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9日)《人民日报》13版头条刊发文章《谋脱贫,湖北利川毛坝镇30年坚持发展茶产业十任接茬干 穷镇面貌变》点赞利川毛坝镇“十任书记种茶三十年”事迹
与此同时人民网湖北频道头版头条同样刊发文章
以下为《人民日报》全文:
湖北利川市毛坝镇十任书记一张蓝图干到底,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实现了脱贫致富。通过种茶,老百姓年年拉饥荒的困局慢慢改变;通过卖茶,倒逼提升质量,打赢了控制农残的一仗,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贫困户经改造后的茶园盈利提升;为了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坚决走品牌化之路,去年全镇GDP近1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
“现在毛坝人,上馆子点菜不拿着菜单前翻后翻、抠抠唆唆了,想吃啥就点啥!以前谁敢想这些?”在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兰田村,说到村民生活的变化,老支书刘胜祥感叹。
毛坝的穷,曾经远近知名。因缺粮少食,三四十岁的男劳力佝偻着身子,像六七十岁的老人,国家每年还要调拨300吨返销粮让毛坝人熬过饥荒。
毛坝的富,现在也是远近知名。作为中国红茶特色小镇,毛坝拥有规模茶企14家,去年全镇GDP近1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从穷变富,关键在于确保了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毛坝镇党委书记曾维权说,近30年来,毛坝一连十任党委书记,接力干好同一件事——种茶,靠着茶叶让毛坝百姓从温饱奔向小康,再奔向富裕。
贫困逼出种茶路
车行毛坝镇,漫山叠翠。片片茶园泼绿,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
如今,毛坝镇的茶园面积已达12万亩,早已形成家家种茶树、湾湾有茶园、村村建加工厂的产业格局,去年茶叶产值达5.4亿元。
“吃上这口‘茶叶饭’,不容易!”曾维权说,毛坝虽有2800多年的种茶制茶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以来茶园近乎绝迹。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毛坝人的生活还处在温饱线之下。
“毛坝山多地少,空气湿度大,常年浓雾弥漫,水稻易受稻瘟病侵害,产量很低,而且是湖北省山洪灾害频发区,当时农民有种说法,叫‘种一胶靴,收一皮鞋’。胶靴比皮鞋盛得多,收的还没种的多!”曾维权说,改革开放之后,历任党委都为毛坝群众的生计发愁,思索如何走出年年拉饥荒的困局。
转机出现在1987年,当时毛坝还是利川的一个区。时任区委书记黄仕永带领党委班子在大量调查论证之后,选定了种茶的发展道路。
由于境内山峦起伏,属于典型亚热河谷地貌,毛坝被称为“星斗山河谷”。谷内春冬云雾缭绕,夏秋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多种原生态植被为天然的微酸性土壤沉淀了丰富有机质,最适宜种植茶树。
一场种茶求富的行动迅速拉开序幕。抽槽换土、积压青肥、调拨茶种、分发化肥……在区、乡、村干部带头干的劲头下, 当年植造茶园11800亩,毛坝的茶产业初现规模。
“粮食都不够吃,还要种茶?这东西能卖出去?”在毛坝,从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未曾停歇。当时担任驻村干部的田德普介绍,很多农民有抵触情绪,干部白天挖开田坎放水准备种茶树,农民晚上又偷偷筑起田坎灌水。如此反反复复,干部们笑称这是在同农民兄弟打“拉锯战”。
这场“拉锯战”结束到了效益上。“一亩茶叶收成上千元,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曾维权说。
质量逼出绿色路
优渥的自然条件让毛坝的茶叶连年丰产,但丰产之后销路成了大问题。
曾维权介绍,毛坝70%以上的茶叶是红茶,属于宜红的一种,一般作为大宗商品出口到俄罗斯、欧盟等地。
但1999年开始的退货事件,让毛坝人认识到:“解决不了农药残留问题,毛坝茶叶就是死路一条”。当年,毛坝出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车干茶被退回黑河口岸,原因是10多种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如今已成为毛坝镇“明星企业”的飞强茶业公司也曾遭遇类似事件——因为农残超标,大批待出口到欧盟的茶叶被销毁。
“吃的茶叶饭,穿的茶叶衣,谁砸毛坝的品牌,就砸谁的饭碗!”第七任党委书记张友平提出,全镇茶叶生产禁用高毒高残农药。但是,喷施农药后茶叶产量大幅提高,让很多农户禁不住诱惑,农资销售商则采取你查我藏、你去我售的办法,让干部防不胜防。控制农残又成了一场新的“拉锯战”。
为了保住毛坝的茶叶品牌,当地政府下重手控制农残。2003年,村民不听劝阻使用禁用农药,1500多公斤干茶在五一村被当众付之一炬。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绝大多数茶农已经认识到控制农残的重要性,毛坝也成了外地茶叶客商眼中的免检区。
如今,利川市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市”为载体,对茶园实行统一品种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农资、统一产品回收。
兰田村4组贫困户秦桃梅就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受益者。“前些年,一亩茶也就卖千把元,现在,改造后的3亩茶园,一年可以卖到上万元。”她说。
市场逼出品牌路
“做了22年红茶,亏了十来年。”作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飞强茶业董事长卓万凯感叹,前些年来,茶叶生意做得很艰难。
2011年,飞强茶业出口红茶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位居全省茶叶生产型企业前列。这组漂亮的数字,在业内人士看来,却处处显露着国产红茶的尴尬:一吨茶叶2万多元,一斤只能卖到十几元,毛利润不到1元钱。
如何把毛坝的红茶做出品牌,卖出好价钱?2009年底担任毛坝镇党委书记起,曾维权就开始寻找答案。
“我们要打造利川红品牌,高端产品要卖到一万元一斤。”2010年,曾维权这一近乎疯狂的说法,一时间被视为天方夜谭,成为当地一个流行的笑话。
但曾维权的做法很坚决。当年,他从福建高薪聘请制茶师,研制高端茶产品。为了提升毛坝红茶的文化品位,还托人在景德镇定制了茶具,换掉了当地人喝茶惯用的大茶缸。
曾维权介绍,在毛坝红茶的品牌化之路上,飞强茶业公司首席制茶师邱建红功不可没,因为他,“冷后浑”成为高端红茶市场上的现象级产品,每斤干茶卖到了1.5万元。
“冷后浑”是毛坝镇的一个本地顶级茶叶品种,芽叶比其他茶叶肥大重实,因为缺乏加工技术,当地村民制出的茶叶几乎没人要,从而导致一些村民将“冷后浑”茶树挖掉,换上其他品种。
邱建红带领科研人员制定“冷后浑”种植技术,改进传统制茶工艺,其制作的干茶泡出的茶汤色红艳明亮,冷后变浑浊,2014年在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一举成名。
邱建红介绍,现在“利川红”已成为中国红茶的一个知名品牌,除了“冷后浑”,“黄金叶”“毛坝早”“梅赞”“金萱”等品种也已经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头。
近几年来,毛坝镇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把“冷后浑”等良种茶苗免费发给村民,农技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当地茶企负责茶叶回收、品牌推广,芽茶鲜叶每公斤售价600元左右,每亩“冷后浑”年收入1.5万元。
“户均三亩茶,收入过万元”。曾维权当年提出的口号,已成为毛坝的现实。毛坝镇成了湖北省茶叶第一镇,不仅获评“中国名茶之乡”,还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编辑|周洵 审核|吴向海 审签|傅小棠
业务合作:13886785886 13593646630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