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记者一行到来,周启珍十分热情
6月25日九点半,汪营镇貊丘村101岁的周启珍吃完早饭,在院子边用自来水冲洗碗筷。见到记者一行来到家里,周启珍十分热情的给大家泡茶。来到侄女陈兴祝家近18年,周启珍的生活恬静悠闲,村里村外的乡亲都说她养了个好“女儿”。
十年之约
周启珍是汪营镇苏家桥村人,丈夫陈云波是四川人。早年陈云波跟随刘伯承的队伍参加革命,后来与周启珍成婚定居利川汪营镇,遗憾的是,二人膝下无子。
侄女陈兴祝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后,陈兴祝由奶奶抚养。后来,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照看,周启珍和陈云波夫妇便将侄女陈兴祝从四川接到利川,主动承担起照顾的职责。那年,陈兴祝9岁。
从此,侄女的生活起居,上学、成家,皆由周启珍一手操持,她早已将侄女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上个世纪60年代,陈云波发展副业,在当地条件算好的人家。当时女孩上学率很低,而陈兴祝是初中毕业,比很多同龄女孩受到更好的教育。
年轻时的周启珍为人豪爽、大方,左邻右舍关系十分融洽。每当大家谈及养老问题,周启珍总是趣言“我养她几年,她养我几年就可以了,不求养老送终。”
1973年,陈兴祝与貊丘村的牟伦清结婚。那年,陈兴祝19岁。按照当地的风俗,伯娘周启珍给陈兴祝置办了嫁妆。
按照周启珍的说法,陈兴祝只需要赡养她十年。
百年之诺
然而,陈兴祝却将十年之约变成了百年之诺。
自从成家之后,陈兴祝、牟伦清夫妻二人走“娘”家走得十分亲热。每逢庄稼丰收,夫妻二人会走上个把小时的路,将大米、蔬菜等物资背到伯娘周启珍家。农忙时节,陈兴祝和牟伦清抽出时间回娘家帮忙。
从1973年起,27年间,陈兴祝对大伯、伯娘二老孝顺有加。
陈兴祝和牟伦清的孝顺,邻居们都看在眼里,纷纷羡慕周启珍养了个好“女儿”,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2000年,周启珍83岁。陈兴祝和牟伦清商量决定将二老接到自家赡养,老人有个三病两痛的时候,方便照顾。
这一养又是18年。
2003年,大伯陈云波去世,陈兴祝对伯娘周启珍更加细心照顾。好在周启珍身体硬朗,陈兴祝常伴左右,老人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身体状态。
岁月不饶人。今年,周启珍听力大不如前,还时常做些怪事:摘别人家的水果,蔬菜,吃饭老是吃多,上吐下泻。
每次陈兴祝都要耐心的给她讲,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家园子蔬菜水果都有,想吃随时都可以摘。周启珍习惯自己做饭吃,经常吃多,上吐下泻。牟伦清背进背出,陈兴祝喂饭喂药,二人贴身伺候伯娘。悉心照料之下,周启珍身体很快就康复了。
周启珍坚持自己洗碗
为了防止老人再吃多,陈兴祝和牟伦清不让老人再开火做饭,每次自己做饭时,都定量给老人送去。每次吃完饭,她坚持自己洗碗。
“她们两个对老人是真的好,吃穿用度样样不缺。”多年来,陈兴祝一家对周启珍老人的好,邻居雷玉端看在眼里,并打心底赞赏。
“那个老年人享福哟,陈兴祝和牟伦清很孝敬。”提到陈兴祝夫妻的孝顺,牟来松也连连称赞。牟来松的母亲与周启珍老人是多年好友,牟来松也常到陈兴祝家做客,他对周启珍老人的生活状况知根知底。
周启珍的好友们都已经去世,侄女赡养伯娘的佳话,从好友流传到她们的子辈。到今年3月,好友们的后代还组团来看望周启珍。
“细娃‘嘎嘎’(外婆)养了我10来年,对我有恩,我会赡养她百年终老。”操劳半生,儿女成家立业,陈兴祝和牟伦清早可以安度晚年,儿女们也表示要接二人一起生活。但为了照顾伯娘,陈兴祝和牟伦清拒绝了孩子们的安排,“只要伯娘在一天,我们都不会丢下她。”
阖家欢乐
牟伦清是村里的老书记、老党员,在牟伦清和陈兴祝的言传身教下,4个儿女都成人成才,有自己的事业,个个都孝顺恭谦。
陈兴祝的大儿子留在本村小学教书,有时间就会回家看望3个老年人,给“嘎嘎”周启珍买衣服、买鞋子,女儿们回家也不忘给“嘎嘎”带礼物。连牟伦清的兄弟们回家也会来看望伯娘,买东买西。
一日三餐,生活起居,陈兴祝和牟伦清把伯娘照顾得妥妥帖帖。床上的被子,身上的衣服,都是陈兴祝洗得干干净净。
周启珍老人每天按时定量吃饭,走路散步,生活十分规律。101岁高龄,周启珍身体还很硬朗,视力特别好,穿针引线不成问题。
家里的土地早已流转出去,陈兴祝和牟伦清种点菜园子,每天把家里家外收拾好,闲暇时光陪着伯娘周启珍,生活恬静幸福。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陈玄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