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成的村办公室、图书室、文化广场
村里野外养蜂场
产业路正延伸到各组
为啥要驻村?驻村能为群众做什么?驻村后留下了什么?自2017年1月到建南镇林场村驻村后,陈世明、刘田、刘知远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一年多来,他们在蜿蜒陡峭的山山岭岭,在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留下脱贫攻坚步履的足迹;他们沉下身段,与村支两委一道,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修建文化广场、村办公室、公路,发展产业,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视百姓为亲人摸家底
去年年初,陈世明、刘田、刘知远肩负起湖北省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扶贫重任,他们卷起铺盖从恩施州城出发,驱车6个多小时驻进了林场村。到村后,他们并不急于开大会干大事情,而是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拿着笔记本,带着脱贫计划书,挨家挨户走访,只身到贫困户家中座谈,看望慰问黄云国、蒋玉芳等37户贫困户132人,与村民摆龙门阵、谈生活的苦乐,听群众对脱贫致富的建议。
村民们把他们当作远房亲戚,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说。而他们把村情村貌和贫困家庭的愿望都熟记于心、记录在案。
该村贫困户叶本富老人逢人就讲,驻村工作队每逢假日到我家打扫卫生。今年春节,他们给我家等25户在家的贫困户,每户送上一件大米、一件面条、一桶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人。
“前几天,陈世明、刘田、刘知远带着600元慰问金看望我和叶本贵老人。”老党员黄云成感激地说,感情连到家、意见听到家、信息送到家、工作做到家、实事办到家,有这样的驻村工作队,林场村脱贫大有希望。
抓项目办实事助脱贫
“一沟二梁四面坡,山高路陡弯弯多,天干三日无水喝!”这是驻村工作队队长陈世明对林场村的地貌概括。全村人口345人107户,林地面积6197亩,其中贫困户37户132人,民居分散,贫穷、落后,几乎没有休闲生活。
面对该村脱贫攻坚之难,驻村工作该如何推进?自驻村以来,陈世明、刘田、刘知远拧成一股绳,共同探讨、共同改进。在他们看来,驻村干部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要沉下身子抓项目,抓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正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地理环境差、经济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是阻碍林场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村支书张来美感叹道,驻村工作队多次与镇、村干部、村民代表讨论后,确定了林场村重点帮扶发展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林地开发、文化广场等8个项目,总投资700多万元,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采访中,笔者看到,2017年新修建的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块牌子,分别是林场村重点帮扶项目情况表和贫困户精准扶贫情况表,项目内容、进度、资金使用安排、项目责任人等一一上墙公示。
“将具体工作上墙公示,一方面能督促自己,严格按进度做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能让群众心里有底气,看得到林场村正在开展哪些工作,对今后的变化抱有期待。”陈世明说,所有项目已完成三分之二,力争今年底全部完成,为助推整村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重实效引产业谋发展
“这片长势很茂盛的李子树共15亩,是2组贫困户黄云国去年栽的,明年就是盛产期,每亩最低产量5000斤左右,收入近1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刘田很自豪地告诉笔者,笔者一行人以他为向导,走进这片密密麻麻的果林,树上挂满了紫盈盈的李子,诱人的果香让人馋涎欲滴。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去年投资40万元给全村贫困户买李子树苗和肥料,共发展李子树400亩,已成为我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支书张来美激动地说,贫困户蒋玉芳、李武智等10多户,种植李子树都在10亩以上,其余贫困户种植李子树均在5亩左右,还有3月份才发展的蜂蜜,今年年底收入更可观,我村脱贫指日可待。
谈起林场发展产业的经历,刘田娓娓道来,李子产业是该村的长效产业,今年为补齐短板,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代表2次到毛坝镇养蜂基地考察,引进专业人士进村调研,最终决定引进蜜蜂养殖产业。
3月份,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投资6万元发展蜂蜜近300桶,由村委会统一养殖,其收入按照“3、3、4”比例,分配给村集体、管理人员、全村农户,预计今年蜂蜜收入近20万元。
在翻开林场村产业发展的规划书中,不仅仅是发展李子、蜂蜜产业,他们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下决心大面积发展厚朴、贝母、黄精等2000多亩药材,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林场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年半的驻村工作,有苦有甜,他们在脱贫攻坚中践行了自己在民情日记中许下的诺言:“驻村不是摆样子,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当做村里的一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如今的林场村在陈世明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班子更加有力,村民生产生活持续改善,村办公室、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广场、百姓舞台竣工使用,各组产业路,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个美丽富饶的山村即将出炉。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冉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