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班故事】砺心志 锤品性 铸就为民情怀

07-10 09:22  

中青班故事】砺心志 锤品性 铸就为民情怀

马克思说过:一切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年轻干部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回顾从2017年12月25日走进党校的大门到2018年7月5日,期间的190天,我在党校提升了党性修养,在高校学习了理论知识,在脱贫攻坚最关键时刻到基层“蹲苗”,不仅做到了理论先行、行动至上,而且真正磨砺了意志,锤炼了品性,历练了心性,培养了为民情怀。

勤于学、敏于思,克服“本领恐慌”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他说,“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强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勤于学。半年来,我将学习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坚持每天看新闻、每月看一本书,或是政治类,或是历史类。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领会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的精准脱贫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及思维方式来理解十九大报告的精髓要义;用互联网+学习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用创新思维学习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创新理论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敏于思。《孟子》有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思维。在党校、高校学习期间坚持每天一总结,驻村期间坚持一周一民情日记,两周一篇新闻报道,一月一篇读书心得。所提炼的东西,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集众师所长,眼界更开阔,认识更为独到;站在庐山里,又跳出庐山看庐山,境界得以提升。并认真开展党性分析,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找到自身的不足,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并为下一步努力找准方向。通过自我剖析自我完善,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塑造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半年来,树立了文化自信,也正在努力克服“本领恐慌”。习总书记说,“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也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时常被忽悠,往往就是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健全。社会是一门全科学,时代在进步,必须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强的获得知识、主动思考的能力。

多走访、办实事,成就脱贫思维

在下村之前,市委党校老师反复嘱托我们进村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进村之后,我将入户走访、体察民情、汇集民生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

白天,我揣着一个小本子,走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实现入户走访全覆盖。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心头事”。晚上,在碑梁子的微信群里给村民讲政策、答疑惑,并结合实际制定水、电、路等各项问题短板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协助多方争取资金修建水池、便民桥、垃圾池,多开小组会院子会鼓励发展产业,为老百姓解决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心头事,坚持每周到碑梁子教学点为孩子们上一节课。

半年来,形成了作“一针”到底,“一线”贯穿的脱贫思维,深刻领会精准脱贫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实行脱贫规划制定“一针”到底、工程倒排工期“一针”到底、群众工作深入“一针”到底、扶智扶志教育“一针”到底和乡村振兴 “一线”贯穿。

重理解、增情怀,从“耐烦”二字上痛下功夫

“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接触群众,才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半年来,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群众的可敬、可爱、可怜及可畏。其实,群众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所以,群众工作更需要一份理解、多一份情怀,需要我们主动去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过去的半年,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有过束手无策,有过力心无力,总感觉办法不够多,对群众和群众路线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有时是因为不熟悉政策法规,有时是因为没掌握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有时是因为不熟悉群众语言,时而也会引起群众的抵触。但是,问题终究是问题,问题终究要解决,“治乱绳,不可急”,这就要求我们从“耐烦”二字上痛下功夫,坚持多深入群众,多做协调研究,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后审时度势。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工作,直到实现让群众满意,让群众舒心。常言道:“不实在于轻发”,两年的脱贫攻坚路,要的是“过山劲”,需要埋头苦干,又要着眼长期。群众满意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股韧劲,需要“耐烦”,需要涓滴成流,聚沙成塔。

找不足、谋长远,积跬步以至千里

半年来,我的知识更加健全,心性得到了磨炼,经历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民情,也更加的“接地气”了。但是,知识储备不够、创新尝试不够、精力利用效率不高等短板也很明显。

下一步,将加强学习,克服不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事,用好基层实践这块“磨刀石”,积跬步以至千里。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冉春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