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医者】邹敏:练就两大“法宝”救人无数

07-30 09:08  


手术中的邹敏(右)

从医31年,每年近千台手术,他练就两大“法宝”,实现了医疗事故零发生。

从事肢体残疾鉴定13年,节假日不休,他鉴定上万例肢体残疾人士,准确把握评定标准,确保国家福利政策落到实处。他就是市人民医院骨三科主任邹敏。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在战胜病魔,治病救人之中,邹敏也有自己的“法宝”,他说,“语言、医技、药物”是医务人员的三大法宝,于己而言,语言和医技是他能够做得更好的方面。

法宝一:学无止境,苦练医技

7月24日,记者来到骨三科办公室,墙上的投影仪设备、厚厚的一摞锦旗格外显眼。科室主任邹敏忙碌一上午,闲下来又开始研究病人的病情。30多年的从医经历,忙碌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1987年邹敏从恩施医专毕业回到利川,就职于利川市人民医院,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他笃志成为一位济世救人的医学工作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学校毕业,邹敏从未放弃过医学理论学习,多次外出学习,观摩上级及兄弟医院的新技术、新业务,并将前沿理论有效运用于临床工作中,20多年的临床一线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骨三科成立后,担任主任的他积极主持科室创新,申报“单切口治疗踝关节复杂骨折”“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损伤控制理念(Damage contorl)在复杂骨折中的运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按治疗青年股骨颈骨折”四项新技术、新业务。

“学无止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要练就过硬的本领。”骨三科成立,邹敏和科室医务人员自掏腰包购买了投影仪设备,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业务知识。除了政治理论学习外,每月一次集中业务学习已经成为常态,大家在一起交流医学知识,讨论疑难病例。

法宝二:良好沟通,把病人当亲人

“从医者,不仅是治病,还要救人于困境。”邹敏用行动证明医者仁心。2016年,建南肢残人士黄德奎患骨髓炎入院治疗,恢复期间突然晕倒在电梯门口,得知消息,邹敏和护士长刘俊急忙前去查看,原来,黄德奎是无钱吃饭,饿晕了。邹敏和刘俊负担起了他的生活费,2个月下来,给了2000多元。黄德奎康复出院,骨三科的锦旗墙上又多了一面锦旗。

帮助患者张太梅申请慈善救助;让车祸重伤的学生李璐重拾生活信心……上行下效,像这样的帮助,在骨三科十分常见。

今年年初,吴某从天桥上跳下摔成重伤,盆骨骨折,大小便不能自理,处于瘫痪状态。当邹敏和医护人员开展救治时,病人十分抵触,不接受任何治疗,也不说话。从家属处得知,病人患有抑郁症,有轻生的念头。

邹敏和医护人员一起,开始给她做思想工作,动情晓理,两天后,病人接受治疗。“病情有好转,我们就会鼓励她,表扬她。”邹敏说,“语言、药物、技术”是医务人员的三大法宝,其中,语言十分重要。

良好的沟通,把病人当亲人,是邹敏对医患关系紧张的“解药”。正是这一剂良药,让邹敏从医30多年,零医疗事故和纠纷发生,全科开科以来四年无医疗事故发生。

“患者带着伤痛而来,能让他们健康高兴而归,是我最大的自豪。”当初为了这份自豪,邹敏踏上医疗行业,而拥有这份自豪,他付出了很多。

2005年,邹敏开始从事肢体残疾鉴定工作,每月1至10日,开展鉴定工作,节假日不休,为了确保鉴定准确,他多次入户调查,确保国家福利政策落到实处。至今,已有上万例鉴定出自邹敏。

“结婚的那年拜新年休了春节假。”在邹敏的记忆中,国家法定节假日很少休息,平时轮休他也会早早的到科室走一遍,看看病人,看看医护人员。对于这个“工作狂”医护人员甚是喜欢,他逢年过节还会记着给科室同事一些小心意,“骨三科就是一个大家庭”刘俊这样形容科室的工作氛围。

“每一例病人的康复出院,每一份荣誉与感谢,都是大家共同的功劳,我们是一个团队”邹敏说。

邹敏能一心扑在工作上,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妻子谢红娟贤惠能干,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女儿自小聪明乖巧,从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没让邹敏操心。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陈玄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