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记者 吴向海 通讯员 吕璐 实习 生祝柠
鱼翔浅底,一行白鹭来莼田。(崔显国摄)
“实施莼渔共生后,常年有几百只白鹭在这儿活跃。”8月2日,凉雾乡继昌村支部书记张英科带着记者来到“莼渔共生”示范田欣赏美景。
“为防范鱼儿被袭击,睡芙公司将500亩‘纯渔共生’示范田罩塑料网子,为白鹭布下‘天罗地网’。”张英科风趣地说。
张书记口中的“莼渔共生”,是近年来凉雾乡探索成功的莼菜种植新模式。
莼菜是全球稀有的水生蔬菜,果胶丰富,口感滑润,为其他任何蔬菜所不及,堪称一绝,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生命蔬菜”。2004年利川莼菜成为湖北省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唯一莼菜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凉雾乡有多年种植莼菜的历史,多个区域的海拔、气候都适合作为精准扶贫的产业来发展。然而,2013年,利川有几个区域的莼菜出现了根部腐烂或发黑,遇上从未来有过的病害。
专家综合分析莼菜“生病”原因:一是村民大量捕捉田里的鳝鱼、泥鳅、青蛙等动物,使得食根金花虫没有了天敌,大肆破坏莼菜根;二是莼菜很“娇气”,对水质要求特别高,其他农作物使用农药化肥,雨水将残留的农药冲进田里伤害了莼菜;三是农民对莼菜的管理不够规范。
是前进还是退缩?站在选择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该乡决定:以市场主体试点示范,引进睡芙公司等市场主体,在继昌、关东等村建“莼渔共生”示范田,进而带动村民发展。
“所谓‘莼渔共生’,就在莼菜田里,适度放养草鱼吃草,鳝鱼、泥鳅吃虫,鲢鱼吃有机物改善水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通过生物链调节生态平衡。”凉雾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震说,“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这种方法很奏效,莼菜品质提高了,今年亩产值可达6000元以上。这还不算卖鱼的收入。”
张英科深有感触,继昌村以前村民主要种玉米、土豆和水稻,辛辛苦苦干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经济收入很低。
11组贫困户邬龙忠因病致残,妻子也长年多病服药。看到睡芙公司推行的“莼渔共生”模式不错,也跟着发展了5亩,如今年收入可达3万元。
15组周康宇告诉记者,他种莼菜后再也没出远门打工了,3亩多莼菜在采摘时,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莼菜田里,忙的时候要摘到下午才赶得上吃饭,当天采了就附近的企业卖,方便得很。农闲时就近找些零工活做,一年下来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
像周康宇一样,15组55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莼菜。
好的生态环境,让莼菜成了凉雾乡的特色产业。目前,该乡有睡芙、佳恒、瑞达3家农业公司及4家专业合作社自建核心基地3000亩,20亩以上大户10余户。在市场主体和大户的带动下,全乡现有留存面积10073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莼菜第一乡”。
该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每年有土地租金收入外,还可以到公司就业。莼菜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目前,该乡莼菜产业已初具规模,继昌、七里沟、马前、关东、陶家沟、板料溪等村已成为莼菜生产专业村,16个村80%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种植有1至3亩莼菜,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今年,该乡大部分莼菜进入丰产期,预计年产量可达3000吨,产值5000万元。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莼菜的“娇气”应该让我们更懂得保护环境,珍惜利川独特的生态资源。据了解,目前利川莼菜产业还处在“分级卖原材料”的水平。“莼渔共生”种植技术的成功只是莼菜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除了发展基地外,或许更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应有的价值。只有产业链长了,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才能提高。
利川莼菜、利川山药……这些难得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要让它们成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更要成为富甲一方、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绿色产品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