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歌舞之乡的文化密码——利川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纪实

09-13 18:59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记者 牟联文 通讯员 侯武林



全市社会文艺团队展演

从柏杨坝乡村音乐节到“索华杯”才艺大赛,从全民推广肉连响到“凉城利川”京剧演唱会……整个夏天,利川惠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丰富了众多游客的“候鸟”生活。

近年来,利川着力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文化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涌现出众多优秀文化人才,创作出大批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呈现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可喜局面。

夯实基础筑平台



2018山马赛利川开跑

9月15日,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利川开幕。

今年,利川投入2800多万元改扩建或新建城区体育场馆。除全民健身中心外,在清源体育馆东侧新建了多功能大厅,运动会期间用于演员和运动员集结、检录,赛后用于全民健身和青少年重竞技培训;新建露天篮球和羽毛球馆,比赛期间用于运动员热身、集合,赛后作为群众体育场馆。

近年来,利川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机,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文化发展基石。

2013年,借承办州七运会机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馆场,城市体育场馆规模、档次居全州前列。赛后,利川对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市体育场馆,吸引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着力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后建成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0个、文化广场380个,形成以市级文化体育场馆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延伸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利川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1600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5平方米。全市体育协会、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深化改革促发展

每天早上,王慧丽到办公室匆匆梳理一天的行程后,就提着摄像机扎进苏马荡,采访游客丰富多彩的“候鸟”生活。王慧丽是谋道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入职以来虚心好学,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了。

为破解基层文化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能低下等难题,利川创新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机制,推行“市聘乡用”政策,将全市原有31名文化站“以钱养事”人员纳入“参事”范畴,统一管理考评。通过公开招考,为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1名财政编制人员,聘用10名文化工作人员,进一步充实文化站工作队伍。

为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利川出台村级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明确各村在“两委”干部中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负责管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职责、考核、待遇纳入“五有九零”村级年度考核范畴。全市共聘任280名文化专干,解决了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奇缺问题。市政府每年拨出资金对成绩突出的文化专干予以奖励。

探索实施市、乡、村三级阶梯“种文化”制度,通过梯次孵化、梯次服务、层层渗透,孵化培育出更多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文化事业。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文艺骨干和业余爱好者近4万人次。

硕果累累谱新篇



原生态歌舞快闪亮相武汉街头

连日来,利川原生态歌舞快闪亮相武汉和重庆等大都市,广受市民关注。其中,非遗项目肉连响备受网友推崇,连外国友人也加入学跳行列。

利川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达61项。肉连响、利川灯歌和利川小曲被称为“利川三绝”,前两项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另有6项进入省级非遗名录。

民族文化发掘、搜集、整理和推介成绩显著。成立龙船调民族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已出版10余部专著;整体注册“龙船调”商标,保护地方文化品牌;龙船调文化品牌“十个一”子品牌各具特色,成果丰硕。2009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

在此基础上,利川提出打造文化强市目标,出台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村村响、户户通工程有序推进,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良好的政策和人文环境成为文化加快发展的土壤。全市现有山民歌手千余人、重点民歌艺术家10余人,涌现出刘守红、谭琴琴、陈启堂等一批优秀传承人,业余文艺队伍突破千支,文化志愿者达上千人。

该市还创作出大型舞台剧《金哪银儿梭》、大型情景剧《巴蔓子》、利川小曲《书记重上青松塝》等数十件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文艺精品,深受观众青睐。该市先后获授“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文化旅游加快融合,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腾龙洞夷水丽川大型歌舞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演出近2万场;柏杨坝镇立足地方文化优势,着力打造音乐小镇,走在全省前列;北夷城顺利迎客,中国夷城项目成功破题。该市连续三年举办“山马赛”,文化品牌深入人心,赛事效应明显。

打造文化强市,利川信心十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