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难”中谋发展

10-25 11:56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李锟

7月25日晚7点,利川市汪营镇清江村,在田里忙了一天的村民终于有了难得的空闲。州政府驻村“尖刀班”成员把二组村民聚集到杨家院子的院坝,请银行工作人员为大家宣传金融扶贫政策。

“一周2至3次走访贫困户,开两次碰头会,做村里的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尖刀班”成员心里有本账:全村9个村民小组919人,现在还有70户166人未脱贫,在前期脱贫攻坚基础之上,还得进一步找准“穷根”,对照“五个一批”和“一户一策”对症下药。

确保如期脱贫,要激发村民自身动力。“尖刀班”成员扶贫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群众工作深入到村到户,除调度会、碰头会,“尖刀班”成员利用下雨天、夜晚等村民在家的时间反复走访,在村民的院坝召开户主会、屋场会、小组会、代表会,把各项扶贫政策透彻地宣传给村民,详细掌握贫困户的衣食保障、住房安全、学龄人员教育、医疗保障、产业发展、务工人员收入等动态变化情况,找准“穷根”,拔掉“穷根”!

“穷根”到底在哪里?

清江村处于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因清江源头在境内而得名。面朝佛宝山,背靠齐岳山,夹在两山之间的清江村呈U字形。为找到该村的“穷根”,驻村工作队员反复走访,同村“两委”、村民代表、贫困户、非贫困户深入交流,找到了制约该村发展的几大“穷根”:

产业基础薄弱,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在家村民主要以零星种植药材甚至去深山采药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居环境不尽如人意,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村里缺乏谋发展、抓发展的能人,缺乏想干事、能干事的“狠人”,自身发展的意愿不强;村里部分党员文化偏低,凝聚力不够强,先锋带头作用不够。

梳理出来“穷根”,“尖刀班”成员开始思考怎样对症下药。

“作为八百里清江第一村,清江村既是典型的贫困村,又是限制开发地,处于‘两难’境地。”驻村第一书记李浩介绍,清江村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域,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和产业发展。为清江村制定脱贫计划,就必须考虑到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走一条适合清江村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该村有几十年种植黄连的历史,黄连品质高,市场口碑好。该村通过实行奖补来鼓励村民种植黄连,贫困户发展一亩黄连奖励400元,非贫困户奖励200元。8万多元的奖补资金发放下去,村民种植黄连的积极性高了,对村里工作的信任度也随之提高。

“用我们最干净的水、最干净的土,种出最干净的有机蔬菜!”有了村民的信任,“尖刀班”开始给村民做下一步工作,将黄连和有机蔬菜轮作,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今年3月28日,“尖刀班”组织该村在家村民150余人参加技术培训,邀请当地农业专家进行黄连种植、有机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等培训。

目前,该村已经发展了中药材1020亩,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养蜂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金融扶贫互助模式,贫困户资金、技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切实的解决。

产业得到了发展,环境更要优美。看到村里的人居环境不尽如人意,“尖刀班”成员号召村民参与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想要做到全民参与,首先自己要带好头。”“尖刀班”成员拿着工具,到河道、沟渠、溪流进行垃圾清理工作。

“城里来的工作人员都在为我们打扫,我们自己也得出力把家里的卫生搞干净才行。”看到“尖刀班”成员主动为村里搞清洁卫生工作,村民们也纷纷拿起扫帚,打扫自家院坝卫生、清扫马路垃圾。扫干净了的村庄焕然一新。

其实,“扫干净”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依托“清江源”景点和“两山一河”(佛宝山、齐岳山、清江河)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景点,助力该村脱贫攻坚。目前,该村正以改厕、垃圾整治、环境美化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清江源头一个旅游卖点正逐步形成。

“夹在佛宝山与齐岳山之间,我们搞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夹在贫困与限制开发之间,我们保护与开发并举。”有了黄连、贝母等特色产业,民居变整洁,农网改造升级,安全饮水到户,村委会办公大楼、百姓大舞台和文化广场即将建成完工……如今,八百里清江第一村正悄然发生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