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之变

10-30 11:13  

黄豆长势喜人

舞台建好了,舞蹈跳起来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李锟

地里的玉米苗、黄豆苗长得郁郁葱葱,半山坡上的山桐子树叶迎风摇动,土家吊脚楼屋檐下的腊肉惹人注目……仲夏时节,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山村一派生机盎然。

龙山村位于柏杨坝镇西北角、梅子水下游河谷地区,与重庆市云阳、奉节接界,过去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曾经,这里是利川市的偏远山村之一,也是有名的贫困村。

“路道硬化了,住房有保障了,产业更加壮大,群众吃水难、用电难、灌溉难等问题得到解决,这都多亏了利川市国税局帮我们制规划、找项目、搞产业。”龙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单绪波告诉记者,“今年全村脱贫没有问题。”

龙山村距离柏杨坝集镇30公里,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山坳里,全村沟深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1726人,外出务工5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492人。从前,龙山村既无村民图书室,也无文化活动场所,集体经济、产业合作社、通组硬化道路几乎为零,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7年2月,市国税局入驻龙山村,如何让一个贫困的山村走上产业发展的致富道路,考验着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

“驻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村里安装打印机。”市国税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孙述斌回忆道。刚来村里,队员们发现村民办事很不方便,村里没有打印设备,村民复印身份证、户口本需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去集镇办理。市国税局随后安装了打印机,并且向村民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村民办事方便了,驻村工作队思考着怎样带领全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通过走访调查,工作队发现村民喂猪都是喂熟食,把从地里挖来的土豆、红薯通过机器剁细然后煮熟,喂出来的猪肉质好、营养价值高。

但是,村里电压不稳,剁饲料的机器经常“罢工”。于是,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和该镇供电所协商,给村里新装了变压器,用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熟食喂出来的猪肉经过当地的湿柏树枝烟熏成的腊肉远近闻名。“这个地方的腊肉很香,我们单位职工每次进村入户都要买上好几十斤。”驻村工作队员对当地的腊肉赞不绝口。现在,该村平均每户养殖生猪6头以上,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缺水长期制约着当地发展,因为村民主要居住在半山腰,两边山下都有河流,但是垂直高度达到了200多米,要将河水抽上来实在困难。现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修建小水窖解决了吃水难题,村里已建小水窖60口,同时将一口年久失修的大水池进行修缮,修缮完成后可蓄水1200立方米,能有效解决村里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同时,在市国税局的大力帮扶下,龙山村新修了产业路,建起了“百姓大舞台”,村民为驻村工作队点赞。村民们把村里的变化给在外打工的亲人讲,大家心里特别高兴。

“驻村一年多来,感受最深的是村民的勤劳。”孙述斌介绍,当地村民不怕吃苦,脱贫致富就指日可待。在驻村工作队员眼里,村民的勤劳就是对扶贫工作最大的鼓励。

“市国税局的工作人员免费发放黄豆种子,我们的豆子长势特别好。”65岁的龙山村四组村民李中祥自信地说。他家里种植的1亩黄豆被收购以后,就能收入上千元,加上自家种的玉米、土豆等,一年下来纯收入将近一万元。

李中祥的自信,来自自己的勤劳和该村对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据介绍,柏杨坝集镇的“柏杨豆干”十分出名,而豆干的原料就是黄豆,该村通过与柏杨沈记好吃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黄豆近300亩,由市国税局免费给村民提供黄豆种子,公司对黄豆实行保底价统一收购,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九组村民王术成年老体弱多病,干不了体力活,地里的活全靠妻子李秀春。“我今年71岁了,身体也大不如年轻的时候,天天在地里干农活,觉得很吃力。”李秀兰说,“家里其他什么都不多,就是地多,由于体力有限,很多地没有利用起来。”现在村里发展山桐子产业,老两口便将空闲的地种上了山桐子。山桐子种下后,几年后就能摘果,这期间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山桐子在5年左右进入丰产期,这个产业让全家有了一笔长期、固定的经济收入。”李秀兰说。

通过市国税局一年多的帮扶,龙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利川市新龙山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10余户就业,月收入2000元以上;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发展山桐子1400亩;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李子80亩和大棚蔬菜16亩;养殖生猪、牛、鸡带动老百姓致富,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做好群众工作,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用本村的事实说话,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奔富路……”驻村工作队员孙述斌在日记本上写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