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利川•最美家庭】利川凤凰沟里的那些故事

11-05 09:26  


2018-11-02  陶鹏

中国利川网 特约通讯员 陶鹏

中国有句古话——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但在建南和谋道交界处的一山沟里,却出现了一道野山鸡飞进凤凰沟的别样风景。

凤凰沟,是建南镇凤凰村的别称,此村隐于一方山丘连绵,溪水淙淙的绝美之地。凤凰沟除了绝美的风景和黄连之外,最有名气的当属雪莺野山鸡专业养殖合作社喂养的环雉鸡了。

可不要小瞧这个隐于山沟里的养殖合作社,它可是恩施州内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环雉鸡养殖场,并成为远近闻名的鸡苗供应基地。它的成功也绝非偶然,凝结了创始人李大树、刘学英夫妇及其家人多年心血,是用无数次失败才换来的结果。

在外积累资金后,毅然回乡创业

现年44岁的李大树生长在凤凰村一组,初中毕业后,随同打工大军南下广东务工。2001年,结识了小她两岁的重庆万州区罗田镇姑娘刘学英。虽说两人来自不同的省份,但建南和罗田是一衣带水,相距不到一百公里。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逐渐靠拢并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夫妻二人继续留在广东。他们一边用心哺育两个孩子,一边努力打工挣钱。到2010年初,两口子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与此同时,大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决定带着孩子返乡。

“在利川购置一套房屋,再送孩子上学”,这是刘学英最初的构想,但李大树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他认为,把钱全投入到房子里并非明智的选择,必须得考虑到一家六口的生存和发展大计。

于是,在城里买房的事就被搁置下来,李大树花了整整半年时间,通过网上查阅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来寻找投资项目,经过反复比较,夫妻俩决定喂养野山鸡。

创业之初饱尝失败

说干就干,在建好简单的饲养场后,李大树便从外地购买回几百只鸡苗进行喂养。

?就在两口子雄心勃勃,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打击却接踵而至。虽然他们用的是上等的饲料,像照顾小孩一样地精心喂养,百般呵护,但山鸡却陆陆续续地死亡。到2012年上半年,鸡场一共只剩下93只鸡。

每死掉一只鸡,就像剜掉一家人的心头肉。为了避免乡邻笑话和母亲伤心,李大树的父亲便悄悄把死鸡给埋了起来,然后还强颜欢笑地说鸡是被买家给买走了。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竟已无钱购买鸡饲料,但一家人总是相互鼓励,坚信一定会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那些日子,眼看着投入的心血打了水漂,妻子刘家英不知抹了多少把眼泪。表面镇定的李大树心里总是在琢磨一个问题:好好的喂养山鸡,它们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呢?看来,找出野山鸡真正的死亡原因才是鸡场起死回生的关键所在。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夫妻俩一闲下来就是查阅相关资料。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学英看到了华中农业大学一熊姓教授所著的专业书籍。两人仔细阅读后觉得十分管用,于是就专程前往武汉拜访熊教授。

几经周折,李大树终于见到了这位野生养殖专家。熊教授在听完他的详细陈述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从外地买回的这些野山鸡苗没有适应凤凰沟一带相对较低的温度,通俗点说就是水土不服,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自己学会孵化小鸡”。这一番话令李大树茅塞顿开,紧接着,他又向教授请教了一些关于孵化的基本知识。

掌握孵化技术,产业逐渐做大

从武汉回来,李大树就把这93只鸡当作试验品,搞起了孵化实验,父母和老婆则充当他的助手。从雄鸡采精、人工受精、恒温孵化,到后期保育,整个孵化过程完完全全摸索遍。由于是全手工操作,工作繁杂细致且十分辛苦,为了控制孵化温度,一家人甚至整夜都不能入睡……

实验过程,失败总比成功多,但他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强大,技术也日臻成熟。到2013年,李大树已完全掌握了孵化技术。随后,他们成立了雪莺野山鸡专业养殖合作社,还购买了现代化的孵化设备,在自己养殖的同时,每年还向团堡、元堡、凉雾等市内乡镇和咸丰、来凤及重庆石柱等临近县养殖户供应数万只鸡苗。如今,已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改善鸡场的环境,李大树夫妇在周围种植了大面积的鲜花,每年季节一到,成片的花海与周围的群山相映成趣。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检查工作的领导都直夸环境搞得好。

一家人不但团结友爱,与乡邻关系更是十分和谐

多年来,李大树家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都十分融洽。尤其是有了那些失败的经历后,一家人的心靠得更加紧密。

不仅如此,李大树一家与乡邻十分友好。他把周围的几个村民培养成技术能手,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合作社务工。凤凰村是有名的黄连种植基地,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大量的黄连。养殖场里的鸡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李大树不但无偿地把鸡粪送给需要的村民,还开着车子给他们免费送上门。

凤凰沟一带在家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人便把李大树当着了他们的主心骨。东家打米机停摆、西家电灯不亮了,遇到这些琐事,总能看到李大树忙碌的身影。忙完这头忙那头,李大树却毫无怨言,乐在其中。

如今,雪莺野山鸡专业养殖合作社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前进。夫妻同心,家人合力,李大树于逆境中摸索出一条致富和成功之路。

后记:和笔者聊起这一路走来的经历时,刘学英感触良多。在养殖场最困难之时,不但夫妻之间毫无怨言,两边的亲戚更是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正是得益于大家庭的温暖和自身的努力,才有了合作社今天的发展势头。

养殖业十分辛苦,这么多年来,夫妻俩很少睡过囫囵觉。在孵化高峰之时,每天不但睡得很晚,半夜还要数次起来添加煤火。因为合作社事务繁多,夫妻俩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刘学英还清楚地记得,她已有好几年没有走出周围这一亩三分地……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丁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