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清江源 逐梦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利川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1-07 08:56  

2018-11-06  秦卫飞

中国利川网 特约记者 秦卫飞

云蒸霞蔚的苏马荡 彭庆辉 摄

改革大潮起,辉煌四十载。

放歌清江源,逐梦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十年的艰苦创业,栉风沐雨,利川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实现了撤县建市的华丽“变身”,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实现一次次的跨越。

利川在改革开放中,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利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0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5元。

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品利川红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利川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握市情、克难奋进,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战略由“两叶三工一基础”逐步优化为“五市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渐强、量质并进的历史性跨越。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利川红”已成为外交礼茶,红遍大江南北,享誉国内外;生态文化旅游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现已突破1200万人次,民宿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局面;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培植了146万亩富有利川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打造了全省面积最大的“三品一标”基地,推动风电装机产能迅速从零增长到50万千瓦。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上下勇于向贫困宣战,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教育、卫生、水利、电力、通信等民生基础,架起了通向全面小康的桥梁。从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万、贫困村141个,到如今已实现11.7万人脱离贫困线、74个村脱贫出列,全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文体旅融合铸新引擎

“一会一节”开幕式表演 牟联文 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利川旅游实现了由无到有,由有到精的质的飞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该市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打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凉爽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张名片,仅2017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0亿元,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预计到2020年,接待游客将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亿元。

近年来,利川着力在提升全域旅游供给品质上做足“功课”,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推动腾龙洞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资源品质一流、硬件设施一流、文化内涵一流的高品位岩溶洞穴景观;推动苏马荡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谋道康养小镇;实施龙船水乡、大水井、佛宝山、玉龙洞等4个AAAA级旅游景区及鱼木寨、水杉群落等新兴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工程;启动清江古河床、忠路温泉、郁江画廊等优质旅游资源开发,打造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旅游精品。推动民宿旅游规范提质,巩固深化与北京大地乡居、台湾宜兰民宿旅游协会的合作共建,加快白鹊山国家民宿小镇建设,助推17个民宿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形成高、中、低合理搭配的全域民宿旅游格局,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民宿旅游目的地。推动运动旅游突破发展,以国际山地马拉松利川站赛事为引领,适度开发建设齐岳山风电观光基地,规划建设滑草、滑雪、极限运动等户外项目,建好利川西至苏马荡、东城至团堡、教育城至沙溪、元堡至毛坝、利奉公路等生态观光旅游走廊,打造国家中部地区户外运动中心和运动训练基地。

同时,利川大力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建成全域智慧旅游系统,积极构建全天候、全领域旅游监管平台,新建及改扩建重点景区、民宿旅游示范村旅游公路和停车场,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沿线景观、旅游标识标牌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按照AAAAA级景区标准,推进城区和苏马荡景区化建设,完成“一江两轴三点四路”建设任务,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夯实产业促绿色发展

水稻丰收 牟联文 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利川不断加重“绿色”的底色,夯实产业绿色发展根基。

近年来,利川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力特色产业发展,六大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200亿元。茶叶、林果、药材、大米、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11.7万亩,实施土壤酸化治理25万亩,扩建特色产业基地4.8万亩。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加快,建成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14万亩。大力推广清洁、规模养殖,猪、牛、羊、长毛兔、中蜂等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

围绕安全、生态、有机、含硒主题,打造省级农业标准化硒食品精深加工示范区,纵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全面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扩大“三品一标”认证面积,提升“三品一标”基地建设质量。实施硒食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建设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利川特色创新板块,努力扩大企业规模,打造湖北省硒食品精深加工示范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以企业自创品牌为支撑的多层次品牌体系,提升利川农产品知名度,助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利川生物资源富集,拥有黄连、莼菜和山药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按照扩规模、建示范、促集群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药、医、康、养、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产、学、研、用”骨干企业群,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是利川异军突起的新兴产业,仅2017年,安家坝、元堡、中槽风电场和忠路水电站开工建设,峡口塘电站实现截流,水电、风电发电量达到17.1亿千瓦时。按照“加快勘探开发天然气、大力开发风电、稳步发展水电、有序应用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新能源”的思路,建设“百万”装机绿色能源大市,华中地区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正在成型。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千名干部进千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活动深入开展,为61家企业解决发展难题167件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111户、规模企业4户、出口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个,利川工夫红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完成企业技改项目14个,“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该市成功举行。强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发展,全面启动省级高新区利川中医药产业园创建,实施重点项目12个,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完工,新增入园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3.8亿元。

幸福美好生活共创造

利川城市一角 熊亮 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利川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加大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民生福祉建设显著增强。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财力办民生实事,2017年该市全年民生支出4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0.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实施积极的就业举措,新增城镇就业9577人。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校舍3.2万平方米;探索实行城区划片招生措施,超级大班得到有效化解。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展开,市级医院药品实现省级平台网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市消毒供应中心、120指挥中心等项目有序实施,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40个。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清源体育场扩建顺利实施,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9个、文化广场280个、百姓大舞台50个;成功举办山马赛、全国门球赛、“民体杯”全国高脚竞速比赛等大型赛事,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800余场次;完成了新档案馆搬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建设都有新进展。

社会治理纵深推进,“三项机制” 在基层落地生根,“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收效良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顺利通过国务院安全生产巡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综合考评和群众满意度全州第一。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乳泉社区、香连药业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民主法治、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应急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丁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