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赵峰
齐岳山生态修复与风车美景 (牟联文/摄)
利川市地处清江上游、三峡腹地,为长江三峡生态保护重要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以“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决定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之路,围绕生态文明、美丽利川建设大局,坚持造管并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林业生态文明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百佳深呼吸小城”等荣誉称号。
造管并行提质增量
改革开放以来,利川通过“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发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号召,依托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封山育林、项目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国家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加大植树造林、生态保护力度,逐步绿化荒山、营造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
落实森林管护员1648人管护森林454.5万亩,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239.99万亩15943万元;全市259.82万亩天然林全面停伐,农民自用材调减21.96%,商品材调减79.31%,楠竹调减67.89%。累计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8.8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9.05万亩,建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12.07万亩。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造林42.33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14.5万亩,绿满荆楚行动造林25.28万亩,精准灭荒工程造林0.466万亩;累计义务植树500余万株160万人次。
经过40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从25.08万公顷增加到30.5万公顷,其中有林地从9.02万公顷增加到24.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从190.23万立方米增加到1252.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8.3%提高到62.74%。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7.5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小区1.5万亩,有维管植物191科557属1037种,有野生动物240余种。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改革开放初期,山界林权制度尚未完善,农民依靠“家庭经营山”靠山吃山,乱砍滥伐,强砍抢伐现象严重,加上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时有发生,导致森林资源损失甚巨,用材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随着确权发证、木材统一经营、限额采伐等制度的实施,推行以煤代材、以气代木措施,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0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实现了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林业效益增强、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目标。
佛宝山林场原场房(赵峰/摄)
新建的福宝山林场场房(赵峰/摄)
2016年,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场政事、政企全面分开。
2017年,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成立“利川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17个中队44人。有效整合了林业执法队伍,大大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和办案质量,为保护利川的绿水青山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铁军。
产业发展助推脱贫
近年来,利川市充分借力林业生态项目的实施,拿山地做文章,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基础产业。
2015年,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和“613”分配方式,率先在利川市建成山桐子示范林基地5000余亩,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成立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300余家,栽培山桐子近20万亩。
绿色乡村(赵峰/摄)
近年来,全市累计发展木本油料林15.4万亩、茶叶25万亩、林果1.8万亩、林药11.1万亩,结合森林旅游产业,实现年均林业(产业)产值4.5亿元,使4.2万农民受益,1.25万户贫困户户平增收0.9万元,每年有0.65万户贫困户因发展林业产业脱贫,林业产业发展为精准脱贫工作起到了基础性、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绿水青山”正在源源不断变为“金山银山”,特色林业成为利川一道绿色风景线,为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助推精准脱贫贡献林业智慧和力量。
清江利川城区段绿树如荫(熊敏/摄)
生态环境日益变美
改革开放40年来,利川市通过实施宜林荒山(地)造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退耕还林、城区绿化、水源绿化六大绿化工程,森林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生态功能健全,森林景观效果良好,全市绿色质量飞速提升。省级绿色示范乡村达48个,列入湖北名村名录村达21个。该市“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富民稳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武陵明珠,锦绣利川”的战略目标已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