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靠重庆”这句广告吗?看看作者又出了哪些金点子!

11-26 08:55  

指间利川 3天前

还记得

2012年6月

重庆公交车身上出现的

“我靠重庆,凉城利川”广告语吗?

从2012年6月开始,为了在重庆宣传推介利川旅游资源,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做了公交车车身广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广告中出现的“‘我靠重庆’字样,‘靠’字本意为‘依靠’,并非网友所理解的网络语‘靠’。”时任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孙福民介绍,之所以采用“我靠”两字打广告,主要出于4方面考虑:

一是利川与重庆地理位置相近,“紧靠”重庆;

二是利川主要的经济流向在重庆,依托重庆、融入重庆、发展利川是利川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是重庆是利川旅游的重要客源地,利川旅游发展需要依靠重庆客源;

四是利川与重庆的紧密合作关系,先后与重庆市的奉节等周边县市达成联合宣传推介意向协议,与云阳签订了旅游区域合作协议,并与石柱联合在重庆举办了“清爽黄水、凉城利川”2012渝鄂民俗生态主题旅游推介活动。

因此,这两个字绝没有骂意,也不是用来炒作。

随后,利川市旅游局在利川新闻网上发表《关于同意修改“我靠重庆”广告语的声明》。声明表示,该局同意将广告语“我靠重庆,凉城利川”更换为“比邻重庆,凉城利川”。

自微博发布之后,受到了众多网友关注讨论,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此广告“很雷人”。也有人借此联想调侃:无论如何,利川,是被记住了。

孙福民,曾任利川市旅游局局长,现任恩施土司城景区负责人。对于旅游,他又萌发了些什么新观点、趣看法?今明两天,指间利川将连载他的作品《“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供广大读者阅读。

  1

恩施旅游的竞争法则:见路不走

——“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之一

孙福民

现在看什么书都不自觉地和旅游进行关联,这是病,得治。

比如最近看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主人公叶子农是一个民间资深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有一句“见路不走”的人生信条,我觉得它可以成为恩施旅游的不二竞争法则。

“路”是什么?鲁迅说,世界上的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通往每一个目的地的道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走向辉煌人生的顶点,这个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走在别人走出的路上,芸芸众生陷于平庸,大体如是,独立特行者自然稀有。

旅游的“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涉及旅游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发展措施;具体到产业链和要素,则体现在项目的创意、策划等方面。

无论是旅游的区域发展还是具体的景区打造,各地已走出很多成功的“路”。这些成功的路又被别人反复地“走”,也走出些许成功的案例,但是多数因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激烈的恶性竞争中难逃复制、模仿者的最终败局。遍布全国的人造景点、千篇一律的复制型旅游小镇、大同小异的实景演出……即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对于旅游而言,别人成功的路,只是别人的路,是套路;如果你想顺着别人的路捡现成便宜,往往就是你的死路。

恩施旅游要逐步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全域旅游化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旅游竞争发展中谋求跨越式发展,这个道路怎么走?我们的竞争法则是什么?

见路不走!

恩施旅游的自然资源特点,需要我们见路不走。恩施地处武陵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呈现的旅游资源特点是山奇水秀,洞穴众多,所以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景区的资源趋同问题。比如洞穴、峡谷遍地皆是,如果我们按照同一模式去开发,每一个景区最后都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最后陷入景区趋同的自我竞争。

恩施的旅游文化特点,需要我们见路不走。恩施地处鄂西,巴楚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形成独具民族特色、饱蕴地方风情的旅游文化。但是以土家苗族为本底的地域文化也有个趋同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创新,旅游者在恩施景区、餐饮等各种场所看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民族歌舞表演,久了就会厌烦。

 旅游竞争的自身规律,需要我们见路不走。旅游项目玩的就是差异性、独特性、唯一性。旅游的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放大核心吸引物,避免同质化,做出差异性、独特性、唯一性,寻求卖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做旅游就是“找不同”,我们所有的旅游创意、策划,都要问一问,是否“见路不走”。

当然,“见路不走”,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别人走过的路我就不能走。而是在借鉴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规律和实际,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所以,“见路不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确立的竞争法则。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我们看准了适合自己的路,也不能纠结于这条路是否与别人相同,否则就是僵化、教条地理解了“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并不容易。旅游竞争中究竟走什么样的路,有四个层次:看不清路,盲目前行,慌不择路,是莽夫;照搬照抄,见路就走,是庸者;僵化、片面地见路不走,是“一根筋”式的教条主义。只有准确把握旅游规律、研究游客心理、吃透本地实际,大胆创意、精心策划,才能真正掌握旅游的竞争法则,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这才是真正的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走自己的路,这才是恩施旅游在竞争发展中的实事求是之路、科学发展之路,是勇气之路、智慧之路!

   2

恩施民宿:关于情怀与底裤的纠结

——“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之二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做好挨骂的准备了。

有人会说,恩施民宿方兴未艾、前景一片大大的好,你在这里阴阳怪气跟我说底裤,你几个意思?

也有人会说,我怀着大赚一把的想法投资民宿,结果亏得底裤都不剩了,你却站着说话不腰疼,居然跟我谈情怀?

开骂之前,咱们先讲道理。

暂不去管民宿究竟是起源于英国、日本还是法国,我们先搞清楚概念。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此定义完全诠释了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

咱简单翻译一下,民宿就是老百姓利用自有房屋给旅游者提供吃住的地方。

我们再捋一下民宿在旅游产业要素中的链条地位。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民宿是解决部分旅游者的吃住问题的,而旅游者的吃住问题主要是由城镇、景区周边的宾馆饭店承担。所以,无论是要素担当、运营形式、市场需求还是自身特点,民宿都只是旅游吃住要素的一个分支。

政府大力发展民宿,这无可厚非,因为政府不直接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而是看好民宿的引擎作用和拉动系数,这就是政府的使命担当、民宿情怀。问题在于,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单一民宿的盈亏不与政府的施政效果挂钩,“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投资者才能体会亏与赚的冰火九重天。而且,民宿自己就是一个依附型产业,需要其它引擎输入动力来驱动,靠民宿这个“受力者”反过来拉动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

投资者看到政府如此重视民宿,而且基础设施、房屋改造、环境整治有现成便宜可捡,又是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于是就甩开膀子大干了。那么问题又来了:你研究过民宿没有?你是要赚政府的钱还是赚游客的钱?你问没问过市场?有没有做过旅游投资功课?你了不了解游客心理?

那么政府就不抓民宿了?投资者就不做民宿了?

非也!我想表达的只是:看清了再做。

民宿的生长,关乎“土壤”。民宿是典型的依托型产业,适不适合做民宿,首先必须看有没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这些土壤类型包括:旅游高度发达区域、旅游城市(镇)周边、著名景点景区或其它旅游目的地周边,以及可以让旅游者找到情怀、释放心灵的地方,比如乡村旅游等。有了这些“土壤”,还必须具备旅游者可以接受的交通条件和“闹中取静”的环境,这个环境既是单一民宿的小环境,也是旅游者的“心理环境”。

民宿的初衷,关乎“情怀”。最初的民宿,就是民宿主人自有房屋、自主经营。也就是说,是房屋主人把自己平时招待客人的闲置房屋拿出来做经营,在投资上成本极低甚至可以不考虑成本——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在经营上也是利用闲散时间和自家劳动力,不需要另外支付报酬,所以成本也是极低的。因此对他们而言,主要是从做民宿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乐趣,能赚钱固然好,不存在亏损一说,落脚点不在“利”上,在“情怀”上。而作为旅游者,选择民宿就是选择情怀,对于民宿的条件,则不是首要考虑的条件。这两个情怀,才是民宿真正的初始情怀。

民宿的运营模式,关乎“底裤”。是用情怀做民宿,还是像开宾馆酒店那样做民宿?如果脱离民宿最初的经营模式,把它当作一个产业来做,其成本是非常之高的。首先,民宿的地理位置不如城市宾馆酒店优越,相关资源配置、功能配套、供给侧都无法与宾馆比拟,运营成本自然也高出很多。其次,民宿的建筑和内部设施必须独具特色,而特色是要靠资本来堆积的;第三,民宿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宣传推广成本也会远高于城市宾馆酒店。离开民宿的初始“情怀”去做民宿,结果可能是把成本搞大了,把“情怀”弄丢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做民宿弄丢了初始情怀,你离亏损就只差一条底裤了。

政府在民宿产业中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利川通过政府引导将民宿产业拉起一个热度,然后遵循市场规律实现竞争发展,这个思路是值得赞赏的,但不是各县市都可以借鉴,因为条件不一样。

旅游对民宿的引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之前,过度发展民宿可能带来民间投资跟风而上,从而形成供大于求的产业泡沫,最终导致整个民宿产业在小范围内恶性竞争,形成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反过来伤及旅游相关产业链条,不利于良性发展。个人主张,政府在战略上通过区域性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品牌的打造来拉动民宿发展,在导向上对民宿可以采取培育扶持政策(比如一张床位补贴奖励500至1000元),在管理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民宿建设、服务标准和规范,在宣传推广上加大力度。与此同时,在条件特别成熟的地方经过充分论证,可以集中捆绑项目资金,连片培育示范点,整合闲置资源,借窝下蛋,形成集群和规模,以扩大影响、塑造品牌。

留住情怀,才能保住底裤。恩施民宿,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

  3

推进全域旅游化,先抓城市旅游化

——“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之三

全面推进恩施全域旅游化进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经成为恩施在新时期实现绿色崛起的旅游发展新战略。全域旅游化,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无法一蹴而就。

恩施要实现旅游全域化,必须加快推进城市旅游化进程,率先实现城市旅游化,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改变城市面貌。

这是恩施全域旅游化战略中绕不过去地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城市旅游化?简单地说,就是用旅游的理念来规划城市,用景区的标准来建设城市,用游客的眼光来管理城市。

城市旅游化程度,是检验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尺,关乎旅游经济、旅游要素、旅游形象。城市集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于一体,集成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功能。在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城市形象直接影响着整体旅游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弱化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城市旅游化程度决定着旅游服务水平,高程度的城市化水平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信赖度,因此,城市旅游化对恩施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目前恩施城市旅游化程度较低,问题多多。

城市交通不畅。城区道路宽度不足,通行不畅,断头路、尽头路、交叉路多,人车混杂,交通拥堵严重;外环没有形成,过境车辆无法分流,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城区路网分流不均,城区道路管理力度不足,乱停乱靠等违法违规现象突出。

城市旅游功能缺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型游客集散中心尚未建成,缺乏大型餐饮、购物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缺乏足够的可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临街休闲设施及餐饮购物街等特色旅游街区。旅游信息化建设不足,没有设立旅游信息公示栏,旅游标识标牌设置不完善。

城市旅游形象不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程度不够;建筑及广告牌色彩、风格混乱,“花脸”现象严重;城市旅游氛围不浓,市民旅游意识不足,对待游客缺乏热情,少数商家经营无诚信,欺客、宰客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解决这些城市问题,突出城市旅游功能,必须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入手。

科学编制城市旅游化发展规划。由规划部门牵头,在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中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先行的旅游发展基本方针,科学编制《城市旅游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广告规划》、《城区亮化规划》、《重要片区城市形象设计》、《重要街道立面改造规划》等一系列促进城市旅游化的规划。

改善城市旅游交通。全面改善城区交通状况,千方百计打通断头路、尽头路,实现城区交通大循环;实施道路拓展,扩充道路承载量,建立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城市外环线项目建设,分流过境车辆与城区车辆。加强城市交通整治,从重处置乱停乱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治理以街为市、占道经营行为。

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做好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港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旅游餐饮一条街、购物一条街特色旅游街区建设;打造施州古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加快临街旅游休闲设施、城市休闲带、城市公园等项目建设,丰富城市休闲娱乐项目,打造州城版“清江画廊”。做好城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区旅游标识标牌,增设旅游信息公示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咨询服务。

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完善城市旅游形象工程建设,构建旅游形象走廊;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治理、美化清江,深入推进“古树进城”战略,完善城区路灯照明系统,美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城市旅游视觉形象。

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彻底治理城市脏、乱、差现象,加强对城区停车场、流动餐点、城区噪声源的整顿、治理;对城区所有户外广告牌的大小、色彩、风格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逐步规范市容环境秩序。做到清扫保洁全覆盖,全面治理城市粉尘污染,保持市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营造城市旅游氛围。印制与旅游相关的文明公约、市民礼仪等宣传资料,各居委会、社区及窗口行业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学习,全面提升市民旅游素质;对涉旅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礼仪等各方面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行业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在电视台、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开设专题旅游栏目,加大旅游信息宣传力度,增设旅游曝光台,对破坏旅游形象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全民爱旅游、做旅游的浓厚旅游发展氛围。提升城区文化品位,经常性开展城区阵地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挖掘恩施丰厚的文化底蕴,推进城市旅游文化大融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4

恩施的全民旅游时代:狂欢还是狂热?

——“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之四

近来找我咨询旅游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有做地产的,有外出打工挣了钱的,有挖煤的,也有做电杆的。

有老板叫我辞职,跟着他去拿年薪。我说,我这种吃了半辈子皇粮的人,虽然现在不直接吃了,但是贸然断粮,无论底气、胆量都稍有不足,怕后半辈子没着落。

也有老板请我当顾问,要在一大片农田里凭空打造一个景区出来,一年付多少多少咨询费给我。我说,这就好比文学创作,我现在勉强算个恩施的“签约作家”,又来拿你的“稿费”算是违规,而且你写了一篇小学作文,要我修改后在《当代》杂志上发表,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当然也有行政单位找我,想把对口帮扶村打造成旅游景区,改变贫困面貌的。我连连摇头,村子距离集散地数十公里,三米宽的村级路,几座馒头山,一条小河沟,怎么做?扶贫队长立即反驳:人家贵州不是旅游扶贫么,不是做得很成功么,人家能做,我们当然能做,吧啦吧啦……我只能苦笑,因为贵州确实成功了。贵州是怎样成功的,我得讲几个小时,而且对这个具象的“村”没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和朋友一起吃饭,开口就谈旅游投资的也不少。

伴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旅游投资,在恩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言必称希腊”,已经成为一种旅游现象。投资者不谈旅游,就不时髦;行政单位不谈旅游,就说明你不支持旅游。

仿佛,一个属于恩施的全民旅游时代已经来临。一场关于旅游的狂欢盛宴,已经开席,很多人已经在这个宴席上找到了座位,还有更多的人在赴宴的途中。

在他们的眼里,全域旅游就是恩施处处可以做景区,而且一旦把钱投进旅游,大把大把的钱就跟着来了。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恩施旅游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个全省旅游强县,29个A级景区,63家星级宾馆,87家旅行社……2017年底的官方数据是接待游客51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7亿元。恩施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富民产业,旅游产业的引擎作用和拉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攀升。旅游,已经成为恩施绿色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

这是恩施全域旅游战略的基础。当然,这也是全民旅游时代的底气。

所以,他们敢于狂欢。

他们不知道,旅游产业是恩施在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下艰难探索的血泪选择。恩施旅游产业虽然成绩颇丰,但是刚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出来,自身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困难、矛盾需要解决,还需要大量输血。把改变长期落后的重任全部寄托在一个只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的旅游产业上,既不现实,对旅游产业也不公平。

他们不知道,中国AAAAA级以下景区,目前85%以上是亏损的;恩施AAAA级以下景区,目前大部分都难言回本,更不谈赚钱。

他们不知道,中国民宿90%以上是亏损的,很多亏得连底裤都不剩。

他们不知道,恩施的餐饮酒店业,天天上演着“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故事。

旅游投资需要理性。我不希望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兴产业,因为一大批盲目投资导致的巨额亏损,得出这个产业不能投资的结论,反过来打击这个产业的真正投资者,影响这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旅游投资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你不懂不要紧,你可以请专家呀,可以多做市场调研,做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当然,眼下旅游专家鱼龙混杂,旅游规划很多都是收钱做套路,你以为请到了真神,结果还是个坑。

转型投资旅游产业需要谨慎。不是什么行业都可以随便转型到旅游,山西煤老板转型投资做旅游,因为不懂,动辄投资几个亿,最后泡泡都不冒一个,项目直接死掉的,不在少数。从地产转型做旅游景区的,失败者比比皆是,因为旅游与地产行业特点天差地远。地产行业是“一锤子买卖”,以高额资产负债率运行,一个亿可以撬动4个亿,因为投资收回周期短。旅游景区一般属于一次性大投资,但是回收期比较长,因为它需要市场口碑积累,好的景区大约五六年,普通景区八年甚至十年以上毫不稀奇,如果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运行,肯定会出问题。

旅游产业机会多多,但是也有无数的“坑”在等着你。避开这些“坑”,准确把握机会,需要专业研究,需要大胆创意,在差异化中寻求卖点。当然,还需要资本。

在狂热中坚持理性,才能迎接全民旅游时代的狂欢。

  5

恩施旅游,别被规划忽悠了

——“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之五

曾经,我对旅游规划充满了敬畏之心。对于每一个装帧华丽、图文精美的规划本子,我都十二分认真地研读学习,距离虔诚膜拜,就差沐浴斋戒和一双白手套了。

我做过四年规划局长,也许是职业原因,转行干旅游之后,依然很重视规划编制,要求所有景区必须先规划再开发。后来本子看多了,敬畏之心慢慢消失,失望之意渐渐滋长,特别是近几年参加规划评审多了,失望之下竟然增加了愤怒。就拿今年来说,评审了十几个旅游规划,没有看到几个是真正管用的。

我看过的旅游规划,有50%没有按照国家《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去编制;剩下的50%中,有一半虽然符合要求然而并没有什么那个用;最后这25%之中又有一大半是无法操作落地的。真正管用的有多少,相信大家已经算出来了。

规划满纸荒唐言,业主一把辛酸泪。

为什么会这样?

旅游规划是法定程序,政府规定任何旅游项目立项审批必须先做规划。规划是否管用没关系,只要做了就符合法定程序。这是一个受政府保护的行当,所以容易出混日子的公司,滥竽充数、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多数景区老板都是转行第一次做旅游,缺乏专业素养,对规划更是一无所知,好蒙;评审专家拿钱做事,只要业主要求通过,本子再差也能过,好对付;公务人士不是旅游专家,更不参与市场竞争,更好蒙。

你想要的高起点、大手笔的旅游规划,武功是怎样被废掉的?

你以为请到了真神,结果是拉大旗作虎皮、挂羊头卖狗肉。你想请到真正有实力的规划公司,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旅游规划,接到投标文件一看,英国的、美国的、香港皇家什么什么的公司以及国内顶级旅游规划公司都来了,而且占了一大半;再一看受委托方的身份证,都是湖北的、恩施的甚至县市的。也就是说,都是本地的小公司甚至是个人,拿着大牌公司的资质和委托书在干活。你以为烧高香招来了救苦救难大菩萨,结果扒皮一看,是本地和尚在装神弄鬼。规划交给他们,你就等着钱打水漂吧。有的业主也真的请到了有水平的大公司,但是你如果不紧紧盯住,很可能人家找几个没毕业的大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就给你做了,真正的大咖你连影子都见不到,这叫店大欺客。

你以为是深情,结果是套路。厚厚几大本规划,貌似倾注了规划编制者的智慧和心血,结果都是套路。规划做得越多的公司,越容易把规划做成套路,山区是山区的套路,乡村是乡村的套路,文化是文化的套路,旅游小镇、民族特色、休闲观光、运动体验……项目不同,套路一样。直接把别人的创意策划套在你的项目上,稍微不认真的,连其它景区的名字都照抄上来。《旅游规划通则》规定的强制内容,特别是环境保护、防灾规划、市场预测、SWOT分析等等,更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你以为是经验,结果是注水。有的规划本子喜欢总结模式,做案例分析。你想做个古镇,人家把周庄的、乌镇的、重庆的、浙江的、欧洲的、日本的……一股脑搬来一大堆,然后你的规划本子就去了三分之一。旅游做的是差异化,这一大堆的模式、案例都是不能模仿的,如果按照这些案例做,你还没做就已经注定失败了;如果不按照这些案例做,那么这些案例分析的价值在哪里?既然没用,为什么要做?注水!让你觉得他们的规划本子这么厚,肯定做得扎实;让你觉得大把的规划费用没有白白付出。

你以为很高深,其实是糊弄。很多规划本子里面引用了一些高深的理论,对于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理论越高深,离题越远。有的本子做不出创意,就用高端来欺负人,不切实际地动辄做大概念,什么高尔夫、滑雪场、奢华酒店、赛车、影视城,一听就唬得业主没自尊,反正策划是给你做了,至于能不能落地,你自己没钱做不起是你的事,不怪规划。有的本子在做分析预测时引入一大堆公式,各种数学物理的符号看得你头昏脑胀,无非是算出游客类型、景区承载力、日供水量什么的,只要你不懂,就显示他们专业。

你以为是策划,其实是僵化。很多规划公司都讲要挖掘本土历史文化,道理是对的,关键是这个文化进入景区必须要包装、要打造、要提升,要能够吸引人、必须卖出去。卖不出去的文化,与景区有什么关系?原原本本照搬文化,那是发掘和考古,不是做旅游文化。特色不能吸引游客,就不是卖点,游客不愿意买单,再特也等于零。有的本子把设计当策划,集中精力把游客中心、茶楼、厕所等建筑做得美奂美轮,所有功夫都放在设计上去了,你看得赏心悦目的时候,就忘记了规划的本来目的是要做策划的。

一个好的旅游规划,主要看策划和创意。所有的策划和创意都要围绕如何吸引游客、如何把景区卖出去来展开。文本的所有内容,无论是战略定位、主题形象、宣传营销还是具体项目策划,都要抓住这个关键,做出差异性,做出吸引游客的兴奋点。《旅游规划通则》的内容有缺项或漏项都可以补,缺了策划和创意的本子,是怎么也补不回来的。

旅游规划要做成作品,不要做成产品;要做策划,不要做成设计。少一点套路,多一点创意,少一点糊弄,多一点真诚,旅游规划才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规划打造出来的景区也才有市场。

  6

文化在恩施旅游中的角色定位

——“恩施旅游杂谈”系列之六

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是看书,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走路。

这句话比较偏颇,但它表达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关系,也突出了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恩施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传统民族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恩施旅游产业如果成功地和本土文化相融合,二者必然相得益彰。

但是,目前恩施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元素较少,文化对旅游的植入也并不成功;文化以市场的姿态出现在旅游产业,基本失败。

土司城和腾龙洞的演出包含在门票中,属于强行植入,游客买了门票看不看随便你,不看是你自己亏了,不属于游客自愿消费,植入不算成功。

州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几个景区年接待游客总数,最出色的都只有区区数万人,能不能维持运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谈效益。

投巨资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暂不说怎么回本,咱们首先需要顽强地生存下去。

省民族歌舞团在旅游专业演出市场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但成本不是按照市场的方式计算,你懂的。

一方面是景区缺乏文化内涵,一方面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找不到市场。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在于文化以什么姿态、什么方式出现在旅游中。也就是说,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缺乏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文化进入旅游,必须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任何旅游产品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就是对游客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力的大小决定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文化也是一样,要进入旅游产业,无论你有多深厚的底蕴,多硬的底子,多大的牌子,必须以产品的姿态出现,而且这个产品必须是游客感兴趣、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否则就没有存在感。

文化进入旅游,必须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的旅游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寻找欢乐和新奇,这就是游客需要的。我们的文化有特色,但特色不是卖点。你的文化再有特色,如果不能给游客带来新奇感和愉悦感,游客是不会掏钱的。有人说,恩施的巴文化很有特色,通过深度发掘,然后打造巴文化园,做一个巴文化系列推向市场。如果巴文化不具备足够的新奇,那么谁告诉你全国的游客需要巴文化了?我们经常说,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其实是世界需要你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那么多,有几个成了世界的了?文化进入旅游市场,首先是以游客的需要为价值取向,而不是以文化的艺术性作为价值取向的。《黄四姐》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获得了不少的奖项,你单独拿到市场上去卖票试试看?

文化进入旅游,必须具备一定的量级。这个量级,不是指文化的价值量级,而是指文化知名度的量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是文化的价值量级,不是知名度量级,对文化怀着深厚感情的游客会感兴趣,不要指望一般游客也感兴趣。具备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知名度,你的文化就有了同级别的市场关注度。广州长隆的马戏、西安的长恨歌,它们什么都不是,但是它们是根据游客的兴趣点打造的,通过市场的积累,具备了极高的知名度。

文化进入旅游,必须研究旅游的规律。首先我们得考虑旅游是否需要你这个文化。大峡谷景区的资源品质具备世界级的量级,游客到景区,就是领略其惊世的自然奇迹,至于有没有文化元素,并不是游客关心的问题。还有,张艺谋做实景演出,一个景区如果全年游客净人数(注意,不是人次)达不到100万人,他是不做的,怕因为亏损砸了他的牌子。为什么要一百万人?因为选择看演出的游客比例大约只有十分之一二,这是养活实景演出的游客数量底线。如果景区项目不足,通过文化项目作补充,算是一个办法,比如腾龙洞和土司城,但容易导致景区项目老化。建始的人类起源地、咸丰的唐崖土司城、利川的大水井,为什么在旅游市场上作为不大?因为这是文化考古,不是做旅游。

文化进入旅游,必须进行创意包装。恩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很高,数量庞大,但是如果不根据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行创意包装,你直接原封不动地抛入市场看看,有没有游客为你掏钱?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没有市场,连自身的传承弘扬都成了问题,其症结就在于不肯放下身段,迎合市场,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创意包装。创意包装也没那么简单,是个高超的技术活,足够新奇的创意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传统旅游思维告诉我们,旅游就是做山水做文化,对现代旅游业而言这几乎是扯淡。只要有一块地,加上足够震撼的文化创意,你也可以是长城、故宫。其关键不仅在于胆量,更重要地是吃透游客心理后构思出超常规的足够震撼的创意。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就是在一片空地上创造出来的奇迹。创意,决定文化在旅游市场上的生死。

恩施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认真研究旅游规律、游客心理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找准角色定位,精心包装、大胆创意,让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并在市场中不断扩大知名度,一定会在旅游产业中大放异彩。因为诗和远方,游客都需要。

未完待续……

编辑|周洵   审核|吴向海   审签|傅小棠 

             业务合作:0718-721133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