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落子山水间——利川市水利事业发展综述

11-28 10:09  

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毛健

苏马荡水源地——七里沟水库风光

利川水网密布,纵横交错之间,一部兴利除害的治水史紧密联系着利川经济、社会发展史交织发展。改革开放前,利川是山高路险,灾害频繁,财力贫乏,生活困难的穷地方,水利设施十分落后,处于蓄水靠“牛滚凼”,提水靠“龙骨车”,引水靠“土沟沟”,防洪抗旱靠“老天爷”,粮食靠“望天收”的困境,抗旱防洪排涝能力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毫无保障,制约着利川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利川作为产粮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提倡兴修水利,就此水利工程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水利事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40年来,利川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发力。全市已基本建成以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保障饮用水安全、粮食生产、防洪减灾、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蓝图趋完善。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改革开放前,利川没有开展专门的水利规划设计工作,规划设计力量较为薄弱。改革开放后,利川县水利局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规划工作。1978年开始,先后编制《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利川市农田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等近40部水利发展规划和报告。40年来,水利规划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发展成为水利行业的一项基础事业,为利川水利发展指路引航。

水资源格局初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川市经济迅速发展,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建设了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新(扩)建小(一)型水库2处,新建小(二)型水库4处,有效库容存量371.68万方。目前,全市共计水库53座,有效库容存量21303.31万方,加上其他蓄提水工程,全市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能力达到10473万方。这些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灌溉的利川盆地水田

农田水利显成效。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利川市灌溉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建成灌溉百亩以上的渠道215条,排灌泵站77处,塘堰3405口和5547条小渠道。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2007年20.59万亩,增加到26.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由2007年34.4万亩,增加到56.4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544。

饮水安全全覆盖。“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山区农民吃水难的辛酸。为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利川市从2005年开始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年-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际覆盖人数66.4万人,总投资3.14亿元,建设工程合计1544处。2018年实施的巩固提升工程、西南片区水厂改扩建和补短板项目,共计解决68.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7.13亿元,完工后将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达到“一管清水进农家”的总体目标要求,结束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

水利设施旧貌

高渡河水库

水库旧貌换新颜。病险水库始终是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一盆水”。利川市坚持不懈地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由中央补助投资,开展了一轮空前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市共计完成4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库防洪、供水、灌溉等效益得以恢复和发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得到有力保障。

水生态文明快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严厉打击涉水违法事件,大力实施河道疏浚及堤岸绿化,进行水源保护,建立“河长制”专项管护,全市78条河流自带河长、信息员、管理员、保洁员“四条属性”,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防洪安保更牢固。清江、郁江主堤基本修善完好,全市6条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全面展开,46座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43个水雨情监测站点全面发挥效益,全市干支流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最大洪水的能力,大部分地区具备抗御中等干旱的能力。40年来,全市累计防洪减淹耕地120万余亩,减免经济损失32.4亿元,历年防汛抗旱任务实现“双零”目标。

兴水治水,绿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环境如水,发展似舟,共生共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面对党和人民对水利寄予的殷切希望,水利人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不能辜负,不曾懈怠。怀揣美好期待,以水为脉,美丽利川,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愿绿色生生不息。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陈玄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