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大攻坚】愿把最美芳华献给您

06-10 19:57  

恩施日报记者 杨亚玲

5月的利川,空气中还夹杂着丝丝凉意。从利川客运中心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经过5小时车程,再步行1小时,终于到达利川市市场监管局干部邹方琴驻村工作的文斗乡碑梁子村。

“嬢嬢,您的房子还漏雨不?”“李幺伯,上次带的药吃了没有,有没得效果?”……初见邹方琴时,她正走在一尺来宽的田埂上,热情地和村民打招呼,脚上的运动鞋沾满了泥巴。

长发齐肩、外表文静的邹方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乐观和韧劲。凭着这股不输男儿的气概,她主动扎根广阔的农村天地,在崎岖的扶贫路上风雨兼程,用行动笑对困难挫折,磨砺出最美的青春“底色”。

女娃子请缨驻山村

今年29岁的邹方琴,出生于利川市汪营镇双岭村,家有兄妹三人。

大学毕业后,在医院上了大半年班,可她“总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于是过关斩将,考入利川毛坝食药监所。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使力读书,飞出穷山沟。考上公务员后就想着尽快进城,毕竟老公和家都在利川城里。”天遂人愿,半年后,因为能写会画,她调进利川市药监局办公室。

2017年12月,邹方琴进入利川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培训班凳子还没坐热,2018年初,和中青班其他30余名学员一样,邹方琴要到村里扶贫。

分配前,班里的女学员其实是有“优待”的,只要提出申请,组织会考虑让她们留在离城较近的村。

“既然是扶贫,就要去最偏远的地方,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和艰辛。”邹方琴有自己的选择。

当年正月初七,她只身前往碑梁子村,成为单位驻碑梁子村的扶贫干部。如今,她既是驻村第一书记,又是“尖刀班”班长,还是扶贫工作队队长。一个弱小的女子,挑起了村里扶贫的重担。

“傻妹子,好不容易从穷山沟飞进城,怎么又跳进了那个穷山沟哟?”知道邹方琴去碑梁子村扶贫后,亲戚朋友均表示不解。

邹方琴很淡然:“对农村,我有很深厚的感情,走在农村的土地上,心里踏实。”

村民叫她“血压计书记”

碑梁子村位于鄂渝交界处,海拔400至1100米,共计283户816人,其中贫困人口137户493人。

因交通闭塞,碑梁子村的青壮年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这里,成了只有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空心村”。

通村公路坑坑洼洼,出村基本靠步行;老式木质结构办公楼,踩上去嘎嘎作响;办公楼没有厕所;火炉,就是铁盆里装着几块木炭;两台旧电脑,一台坏了。

各项政策的落实、村民的诸多诉求、400多名村民的脱贫出路、追赶全市脱贫摘帽的步伐、一个丫头要带领一支队伍……最初的半年里,邹方琴时常焦头烂额。

翻开那段时间的扶贫日记,记者读到这样一句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说纷纭,愈要心明立定,在“耐烦”二字痛下功夫。“用这段摘录来勉励自己,提醒自己对待老百姓、对待工作一定要耐心、细心。”邹方琴说。

通过不断沟通和倾听,慢慢地,邹方琴逐渐摸清了村民的诉求。白天,她入户走访,爬坡、走田坎、钻刺笼,倾听村民心声,为村里谋产业、修公路、建水池。晚上,召开“尖刀班”碰头会,研究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学习各项政策,做笔记、划重点、做批注。

邹方琴的背包里有一台血压计,走到哪儿背到哪儿。村里的老人都关心自己的血压,邹方琴便利用大学所学专业优势,经常为老人们测血压。于是,有村民叫她“血压计书记”。

驻村时间不长,村里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变压器安装完成,村民结束了“烛光晚餐”时代;油茶、白花前胡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村里的教学点焕然一新……最让村民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是,去年,邹方琴巧用茄子、玉米、南瓜等农产品当道具,在村里组织了“丰收节运动会”。这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场运动会,全村老少都乐开了花。

如今,邹方琴已经完全融入这个小山村,成了村里老人口中的“好姑娘”、孩子们眼里的“好老师”“小阿姨”、战友们心目中的“好书记”。

“我们都喜欢邹老师,她教我们唱歌、画画,还给我买唇膏。”读小学四年级的程越说。程越家住三组,这个组还没有通水泥路,从家到学校抄近道要走一个小时,中途要爬过一道悬崖。下乡走访时,邹方琴会专门等到程越放学,护送她回家。

“这个干部硬是要得,一点架子都没得。去年冬天去我们组里走访时,还出钱买土鸡,在我们组里办了一席长桌宴,和全组老少一起吃饭。”说起邹方琴,村民侯天秀赞不绝口。

邹方琴的笔记本里,总能找到一些备忘录:“给李顺平老人带降压药。”“给侯天秀儿子买文具盒。”“给学生娃娃冲洗照片”……为确保万无一失,她经常让老公提醒自己。

“村里非老即小,需要照顾的太多了,所以要尽量公平。”邹方琴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妈妈没回来,妈妈有事”

邹方琴心里的天平,一头装着工作,一头装着家。但天平始终是倾斜的,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对于家人,她心里有太多的遗憾和愧疚。

去年冬月的一个中午,听说运送危房改造材料的大卡车已到村口,可雪天车辆打滑,行至半坡,上不来也下不去。邹方琴抓上几个包谷粑粑就往村口赶。

晚上10点,她还与男同事打着火把,站在雪地里指挥车辆转运材料。雨雪打湿了全身,脚冻麻了就使劲跺几下。

父母年事已高,住在汪营镇,因为工作,近几年,邹方琴很少回家。每次打电话,父亲反而宽慰她“莫记挂我们,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就行”。邹方琴心里更加难受。

“娃娃刚满一岁,你怎么这么狠心啊!”当初,得知邹方琴的决定后,婆婆明确反对,后来也渐渐理解了邹方琴,任劳任怨地照顾孙女。

老公是高三班主任,也是个大忙人。知道邹方琴要去偏远地方驻村后,虽未明确反对,但连续几天沉默,邹方琴读懂了。“我们是不是又有半个月没见面了?”这是这一年多里,老公在微信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虽然一年过去了,可邹方琴依然清楚地记得,离家驻村的那一天,女儿一岁零3天,刚学会走路,只会喊“爸爸”“妈妈”。

她知道,如果看到女儿哭,心一软,更不忍心走了。于是,她特意起了个早,在熟睡的女儿脸上亲了又亲,泪眼婆娑。

白天,邹方琴马不停蹄在村里忙,总想着晚上抽空跟女儿视频,听她叫声“妈妈”。可每次忙完后一看时间,又是10点多了,女儿肯定又睡了。

偶尔跟女儿视频,邹方琴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不看还好点,一看更想她”。

每个周五的下午,女儿在家听到开门声,就会跑到门口,如果进门的只有爸爸,她会默默转身,嘴里嘟囔着:“妈妈没回来,妈妈有事。”

有一天,邹方琴突然发现女儿会说一整句话了,会从1数到30了。惊喜之余,她的心里又莫名的难受:女儿最可爱、最需要陪伴的时光,她都错过了。

“书上说,三岁以前,孩子的记忆是短暂的。希望说的是真的,这样,女儿就能忘记这段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日子。”邹方琴像是在自言自语。

风雨兼程扶贫路,一定能迎来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那时,邹方琴要将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献给在背后默默付出、支持自己的家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