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

08-06 08:56  

□谭宗派

李氏宗祠坐南向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动工,二十九年(1849)落成。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8米。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6~8米不等的围墙,围墙内圈园林约10000平方米。墙上原为兵道,木柱瓦顶遮盖如长龙(现已毁)。兵道内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2500公斤以上。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四厢,硬山式瓦顶,周围为砖墙,两侧烽火垛子高耸。烽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构图巧妙,色彩艳丽,琳琅满目。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名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洲”、“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在中轴线上的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占地面积各宽15米,进深依次各为9米、10米、10米。前殿、后殿分别与两厢房联结。中为拜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面之院坝,基脚高出院面而成台,前角两侧以廊道与厢房相沟通。两侧壁下各建水池一眼,左名“廉泉井”,粉墙上题写一大“忍”字;右名“让水池”,粉墙上题写一大“耐”字。三个大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壁上楹联极为丰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头上有天心可对;眼前无事业当修”、“淫为万恶首;孝是百善先”、“此地有崇山峻岭之异;其人非礼门义道不由”,儒、道、佛三位一体,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重在立意,对仗不求工稳。梁架、柱头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高浮雕刀法细腻,造型生动。特别是蝙蝠、翔凤等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黑地金字,肃穆大方。正殿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像,每年清明和盂兰节时,李氏族人齐聚家庙,祭宗奠祖,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家法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原有由李廷龙之子李祖盛撰写的《魁山堂记》一方,可惜今已不存。

除三个大殿外,李氏宗祠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礼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账房、仓库。讲礼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⒊81米,宽⒊45米,厚0.27米,石中心阴刻太极凤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族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族人犯规,跪在过失桥上,任随族长训斥、责罚。民众犯法,跪在过失桥上听候发落。从宗祠东北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冽,四季不枯。水井原在宗祠护墙之外,民国十五年,川军贺国强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七日不下。后来,贺国强采用围城断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后,族长李盖五采纳贺国强建议,扩建围墙,将水井包入院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三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彩瓷镶嵌

水井

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祠内常住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护墙左右唯二石门供人出入,左为望华门,又名死门,直通龙桥河天然刑场。右名承恩门,又名生门,门侧建牢房。李氏族长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武装首领,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承恩门放归;判死,则从望华门绑赴龙桥刑场,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龙桥是一座天然崖桥,横跨于天堑之上。桥头绝壁如削,尖刀观老岩犹如一面巨大的收兵白旗直插云天。桥高百丈,桥下水流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里装点得既雄伟壮丽又幽深可怖。

(全文待续)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