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 留住“利川记忆”——利川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纪实

08-13 18:19  

特约记者 秦卫飞 通讯员 张锐

队员正在紧张的训练中(资料图片)

连日来,在少数民族表演项目《山鼓咚咚》的训练场地,队员们挥汗如雨,刻苦训练,备战全国民运会。那刚劲、粗犷的肢体语言和高超的动作技巧,尽显土家汉子的力与美。

《山鼓咚咚》是根据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绕棺舞改编的少数民族表演项目,曾在2018年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将于今年9月代表我省参加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山鼓咚咚》能进军全国民运会,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迈上国家级大舞台,得益于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的保护与传承!”利川市文化与旅游局局长詹艳芬自豪地说。

摸清家底 挖掘非遗种子

前不久,利川市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21项,使该市公布的非遗项目达8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6项、州级11项、市级63项。同时,该市第六批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炉,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6人、州级3人、市级45人。

“妹娃要过河,那个来推我!”悠悠《龙船调》,传唱千百年。而今,成为利川文化一大文化名片。这首脍炙人口的传统民歌,不仅随着我国载人飞船飞上太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可谁曾想,《龙船调》的属地引起湘西与利川的“争夺战”。

利川灯歌吸引游客驻足

“好的东西,都想要,都要争!”谈起当年的调查,今年84岁的谭宗派老先生感慨万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地挖掘,厘清了《龙船调》发祥于利川柏杨坝的事实,从而坐实了《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作!”

在利川灯歌“申遗”过程中,专家组在民间走访调查,发现许许多多的民歌及传承人。不仅发现了柏杨、柏杨龙河、毛坝夹壁3个民歌村,还发现了柏杨杜氏四代、谭氏五代、毛坝白氏两代、凉雾牟氏三代等一批民歌世家。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利川申报的利川灯歌在传统音乐类榜上有名。这不仅让利川灯歌传承得到国家的保护,更让多年的《龙船调》属地之争尘埃落定。

利川按照“不漏乡村、不漏项目、不漏种类”的要求,对全市14个乡(镇、办事处)500多个村(社区)开展非遗普查。先后探访民间艺人2000余人次,拍摄图片资料15000余幅,收集实物资料300余件,整理《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录》3册,《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摸底调查表》《利川民歌传承人登记表》《利川民歌重点传承人小传》《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恩施卷)利川篇》《普查资料乡镇汇编》等14集,建立项目文档卷宗60余卷,拍录音像资料光盘60余盘,撰写编辑文字资料500余万字,编制了利川市非遗保护名录,完善了资料数据库,建立起国家、省、州、市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近年来,利川市(民歌)被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柏杨坝镇(民歌)、毛坝镇(绕棺)接连被授予“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柏杨坝镇(利川灯歌)再次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凉雾乡海洋村、谋道镇鱼木村、忠路镇老屋基村等10个村,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六进+” 促进非遗传承

如何盘活这些非遗家底,激发非遗的旺盛生命力?利川创新开展非遗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村)、进企业、进军营、进景区及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教育、非遗+普法、非遗+健康、非遗+和谐社会建设……的“六进+”传承模式,推动非遗传承迈上新台阶。

8月5日上午10时,在利川肉连响传习所排练厅里,刘守红用手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啪!啪!啪!”的响声。他每周会准时给来这里的习练者传授肉连响技艺。

肉连响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迄今我省民间舞蹈进入国家级名录仅一地申报的独立性舞蹈中的唯一代表。去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类项目。

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在武汉街头表演

刘守红系肉连响省级传承人。近年来,他将肉连响教学植入幼儿教育之中,奔走在各个学校,进行“批量”培训,为各学校培养肉连响骨干200余人。目前,全市会跳肉连响的已有上万人。这些年,他还带着肉连响先后参加了央视《欢乐中国行》《我要上春晚 》《叮咯咙咚呛》《非常传奇》等节目,使肉连响成为利川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为促进非遗传承,利川不仅出台了我省首个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与奖励暂行办法》,还出台了《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意见》。

阵地建设是重中之重。利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相继建起了肉连响、利川灯歌、绕棺等8所非遗传习所,集培训、宣传、展示为一体,年接待外地学习考察队伍100余批次。其中,利川灯歌传习所还被授予全省“示范传承基地”称号。

非遗保护“从娃娃抓起”。利川建起18所非遗(戏曲)传承学校,每年完成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50场以上。同时,通过开展辅导讲座、课堂讲解和演出等形式,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普及,编创的《肉连响》操被部分中小学校确定为学校课间操。

夯实基础抓队伍,让非遗文化传承“活起来”。利川先后成立灯歌演唱团、山茶花艺术团、桃花艺术团、龙船调艺术团等50余个社会文艺团体,培训业余文艺骨干1000余人次。

实施非遗整体性保护,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利川参与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全市划分为西部、中部、南部三个片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

打造品牌 擦亮非遗名片

“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重点推介非遗文化”是利川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地方特色和亮点,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该市主推了“龙船调文化艺术节”、“龙船调”杯山民歌传唱大赛、民族民间文化展演等品牌活动。

身着西兰卡普婚裙的新娘演绎土家女儿会(王勇/摄)

去年,在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利川市第二届龙船调文化艺术节上,利川非遗文化大放异彩。开幕式上,千人同唱“龙船调”,万人同跳“肉连响”,提炼出土苗文化精髓和特点,完美展现了鄂西土苗儿女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凉城利川的由衷赞美。

利川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依托非遗素材创作了一批精品节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利川小曲《书记重上青松塝》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决胜新征程》参加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决赛;以省级非遗项目绕棺舞创作的群舞《薪传》,荣获恩施州“最美舞姿”民族(民间)创作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同时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群舞《肉连响》、《龙船调》参加重庆万州“三峡好舞蹈”大赛荣获银奖和铜奖;以肉连响元素创作的群舞《念·响》6月底在武汉角逐第五届湖北舞蹈“金凤奖”终评,荣获优秀展演节目。还有广场舞《节哟节》、小品《巡街奇遇》、歌舞《掐菜薹》等节目多次获奖,赢得了专家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2014年,利川以非遗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走进俄罗斯,得到了外国朋友的高度评价。去年,《肉连响》在中央电视台《非常传奇》栏目中播出了长达54分钟的专题节目,反响强烈。如今,《龙船调》《肉连响》已经成为利川的形象代言,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交流活动,中央电视台“乡土”“民歌中国”、“乡村大世界”“叮咯咙咚呛”等品牌栏目多次大容量播出利川民族文化。

文旅融合 助力脱贫攻坚

“一杯能喝的龙船调”。这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曾作为车身广告打到北京的公交车上,使“利川红”誉满京城。“此举,为‘利川红’真正红起来埋下了伏笔。”谈起当初借助国家级非遗这张名片推销利川茶叶,利川飞强茶业公司董事长卓万凯感慨万千。

利川旅游资源富集,物产丰富。该市因势利导,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非遗资源与生态山水共同搭台、互相借力,产生的叠加放大效应令人心动不已。

莼菜文化艺术节邀避暑游客同乐

莼菜加工技艺是今年刚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连日来,凉雾乡马前村入驻的1300余名“候鸟”,体验采摘、制作、烹莼菜美食,让全国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感知非遗。“品凉雾莼菜,歇马前民宿”,莼菜产业与非遗文化的高度融合,给当地民宿注入了新动能。据马前村党支部书记康同生介绍,该村民宿收入今年可望突破300万元。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近日,利川举办以“绿色经济、精准脱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三届仲夏苏马荡2019绿色富硒农特产品展销会,“利川红”“利川莼菜”“柏杨豆干”“忠路豆皮”等一大批打上非遗烙印的产品,纷纷登台亮相,集中宣传展示了利川特色优质农产品、功能食品、特色小吃发展的新成就。

文化、旅游同下一盘棋,利川非遗活态传承的空间不断打开,各乡镇也整合资源,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毛坝的采茶节、忠路的贡茶文化艺术节、南坪的农耕文化节、汪营的梨花节……非遗身影始终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上半年,该市共接待游客76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21.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