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县古城选址和建筑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品味古城规划及建设旧貌,城南清江弧形如弓,一条木架瓦顶的长街横贯东西,两头以桥与清江连接,俨然如弦。平面恰似一张长弓,而钟灵街由北向南,正好搭在弓弦正中,如箭待射。整个城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寓意深远。
纳水溪关庙
“城市若山林,时闻鸡犬声”,这是清代石柱诗人秦淮月对当时利川城的感觉描绘。1949年以前,利川县城很小,四座城门以一道土筑的城墙相连接成一个蛋形城垣,城墙上栽种着一些柳树,当我知事的时候,由于年年修枝和砍伐,那些柳树的低矮而粗大的树干多已中空,树孔里早已成为麻雀的安乐巢穴。
城内的街道主要是东西贯通连接东西城门,和从羊岔街分叉斜偏向西北出北城门、从衙门口分叉向南出南城门等三条。横贯东西的街道较长,民国时叫中正路,1949年后叫解放路。从羊叉街分岔向北的街道前段与中正路稍有夹角,几乎平行,直至衙门后墙后才急转向正北,至天后宫前才又转向西北,呈弧形出城门北去,清代叫营街,是驻兵的地方,民国时叫中山路。向南街道(今好吃街)不长,直通书院(清代书院先在今都亭二中处,后迁至今民族实验小学处),因清代书院正对钟灵山,名钟灵书院,故其所在之路从清至民国一直都名钟灵路。如果我们从西门腰店子数起一直向东,我记得的主要建筑和场所有望碑、油榨房、烟地坝(清代杀人刑场)、谭家祠堂、西门城门、四川会馆、栅子门、衙门、考棚、电报局(十字街口)、天主堂、万寿宫、老米市、文庙、火神庙、羊岔街、财神庙、二府衙门、城隍庙、观音堂、关帝庙、东门城门、猪市坝(民国时的杀人刑场)、东门城门、栅子门、小东门警报木塔、玉皇阁、半边街、东门腰店子等几处;从羊岔街数起一直向北主要建筑和标志场所有皂角树、南华宫、喊冤楼、衙门后雕楼、北门官井、巧圣宫、天后宫、禹王宫、北门城门、孤老院、大店子、连二塘、观音洞、铁炉寨。南门的主要建筑和场所有碉楼、南门城门、书院、校场坝、火神庙、曾家堰塘、魁星楼(又名清江阁)和麻柳堰。这些建筑多数建在街道两边,少数散建在街道后城墙内的田园之中,校场坝的宽大开阔,城门楼和碉楼的威严肃穆,老书院的文静风雅,仔细想来,确实很有一些文武相谐的韵味。
利川县城建筑古有九宫十八庙之说,但我知事以后查县志、问老人,利川古庙怎么也凑不齐二十七个,一方面是因为在我知事时西门的轩辕庙、万天宫、罗祖庙;东门的武庙、寿福宫、马王庙、麻衣庙、先农坛;北门的帝主宫早已拆毁,另一方面也许是我们没把东、西城门外、羊岔街和官井坎上的四个大土地庙计算在内的缘故吧。查阅各地方志,“九宫十八庙”之说在清代各县都有,因此,我想除上述两个原因以外,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九宫十八庙也许是清代一种县城建设规划、规模的要求和标志。
(未完待续)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