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大攻坚】天望坡村变了样

09-04 18:45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牟联文 通讯员 张宇双

一条公路从山脚盘旋而上,直至山顶,利川市沙溪乡天望坡村9个小组中有8个小组点缀在公路沿线。

从问题迭出,再到8月州委第二巡察组巡察“回头看”给予充分肯定,短短4个月时间,天望坡村变了样。

改变,源于一份通报,一次“换血”。

临危受命铸“尖刀”

“天望坡村‘尖刀班’工作配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3月12日,州脱贫攻坚指挥部一纸通报点出了天望坡村的要害。

原驻村“尖刀班”与村支“两委”无法形成攻坚合力,问题接踵而至:危房改造、健康扶贫、环境卫生等,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4月1日,利川市农业农村局派出以黄代华为队长的驻村“尖刀班”赶赴天望坡村。临行前,黄代华立下军令状:1个月内扭转工作局面,3个月内干出成绩!

“尖刀班”的职责就是帮助贫困户解决危房、就学、就医、创业等实际困难。”4月2日,驻村“尖刀班”第一次全体会上,黄代华明确了6项工作职责、8条工作纪律。“全体队员必须做到群众有问必答、有事必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明确分工,纪律约束,“尖刀班”谋定而后动。“尖刀班”9个人,每人负责一个小组的扶贫工作,班长黄代华主动联系最偏远的一个小组。

行胜于言。黄代华带头入户走访,了解民情,碰头会开至深夜成常态。到村的第一个月,大家每天扎在村里,动员危改、落实政策、调解纠纷,忙碌而充实。

53岁的牟平深有感触地说:“到天望坡驻村扶贫,我感觉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只要‘尖刀班’不撤,我想一直扶贫到退休。”

29岁的邱秋负责二组72户的扶贫工作。黄代华4次与邱秋谈心,帮他分析问题,教他农村工作方法。如今,邱秋对全组情况了如指掌,做到了“一口清”。

通过近4个月的磨合、沟通,“两张皮”的问题不复存在,“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人人都不推脱工作。”

站在群众立场做工作

8月15日,黄代华入户走访。“黄书记,快到屋里坐。”远远地,六组低保贫困户孙春云就打招呼。

新砌的墙壁、新增的烤火屋、新换的电线、装饰好的隔间,还有新修的厕所……站在改造好的房子前,孙春云满脸笑意。

孙春云,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手脚乏力,无法劳作。丈夫是先天性聋哑人,一级残疾。居住的木屋已有60多年了,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是她一辈子的梦想。

天望坡村常年在外务工的有537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1%。如何在3个月内完成176户危房改造任务,考验着“尖刀班”的集体智慧。

“谭主任,我想增加一个烤火屋。楼上再隔出两间卧室,还要吊顶。”“没得问题。”4月初,征询群众危改意见时,孙春云向包组干部谭永琼提出请求。具体改什么、怎么改,现场倾听群众意见;一家一户制订危改预算表,贫困户出多少、政府补贴多少,算得明明白白。尊重群众意愿、公开成本,成为天望坡村“尖刀班”推进危改的“利器”。

“群众危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开好了头,后面的工作就好做得多。”黄代华说。

最终,4户选择自建危改房,172户选择统建。原来的一支施工队远远不够,村支书刘远柳又想办法挖来3支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队,全村危改进度立马加快。

“黄书记,我屋前硬化地面因装模不当出现坑坑凼凼。”四组贫困户刘远直向黄代华反映危改质量问题。“我通知施工队马上来解决。”很快,施工队到达现场,及时补好坑凼。有质量问题直接向“尖刀班”反映,这是天望坡村“尖刀班”给百姓吃的定心丸。

5月底,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施工,孙春云家完成危改,梦想照进了现实:屋子焕然一新、舒适敞亮。如今,孙春云在家带孙子念书,儿子在外做技术工,收入不低。“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孙春云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6月底,天望坡村按照时间节点,基本完成176户危改任务。

情之所至解民困

“21”,这是“尖刀班”成员谭永琼帮扶非贫困户杨光权的电话联系次数。

一次帮扶非贫困户的经历,让谭永琼感触很深。她在厚厚的扶贫工作笔记本上写道:“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能只盯贫困户,只盯长期在家居住的农户,对非贫困户和在外的农户,一样要关心。”

在4月中旬开展的“大走访”活动中,谭永琼来到六组杨光权家,老屋大门紧锁且破旧不堪。经电话联系了解到:45岁的杨光权在福建漳州务工,是一名技术工;妻子周丙香身患强直性脊柱炎4年,已丧失劳动能力,每年治病要花去近3万元;两个孩子一个在恩施职院就读,一个在恩施市红庙小学读三年级。为方便照顾孩子,一家四口租住在红庙。

有因病致贫的风险,谭永琼初步判断。

“尖刀班”碰头会上,谭永琼汇报了杨光权家的情况。村支“两委”核实情况后,“尖刀班”一致决定:杨光权虽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致贫风险高,应该予以帮扶。6月底,杨光权家完成危改,并按照C级危改进行顶格补贴;7月,周丙香申报特殊慢性病获批;8月初,周丙香个人低保申请由“尖刀班”递交到乡民政办。

8月28日,谭永琼再次拨通杨光权的电话,询问两个孩子的报名情况。杨光权说,两个孩子读书暂时还能应付。这让谭永琼松了一口气。

孩子的问题,一直是“尖刀班”重点关注的。天望坡村134个留守儿童中有3个孩子长期在校住读,父母均在外打工。“每月电话联系,一个季度至少上门看望一次。”黄代华等3名“尖刀班”队员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任务。

“老人家,我给您开的药,一定要按时吃。”8月31日,村医安长云应包组干部孙泽万之请,到五组给低保贫困户刘秋云检查胃病并开了治疗胃病的药。临走时,安长云一再叮嘱刘秋云按时服药。

天望坡村留守老人多达87人。孙泽万做通76岁邻居邹锡武的工作,让他抽空就去看看刘秋云老人。缺少米面油,直接给包组干部打电话买了送去;生病了,及时电话通知送医。“尖刀班”动员村里的老人互帮互助,有效地解决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健康问题。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