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的柏杨坝探索

09-05 20:20  

恩施日报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 田凯 李佳

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引领。“三治融合”是恩施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神所在。

利川市柏杨坝镇坚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根本方式,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柏杨坝进行探索,实现了基层治理资源的交汇,增加了破解基层问题的“钥匙”,交出了一份山区“三治融合”的样本。

柏杨坝司法所所长雷红兵说,柏杨坝正在逐步形成以党建统领全局,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

心怀感恩,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利川市柏杨坝,龙船调的故乡。一首歌,唱响了世界。

当前,柏杨坝镇“村花”宣讲团每天行走在每个村,颇有名气。孙贤炳最近忙着到各个地方宣讲自己用感恩的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故事。

55岁的孙贤炳是龙丰村人。1995年,家庭遭遇变故,其妻子和妹妹相继去世。他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照顾多病的父母,生活十分贫苦。

“天好像塌了,我真的不知道生活怎么继续。”孙贤炳说,“我所在小组的人都帮助我,经常鼓励我,让我继续生活努力赚钱抚养儿女。”

孙贤炳父母病重的时候,邻居们送来了大米、肉、咸菜,有的送来了药物。“他们的无私奉献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孙贤炳很感动,“通过国家政策的帮扶,我自己的努力,我成功脱贫摘帽。”

孙贤炳的人生开始了转折。七组70岁的老人刘道银、二组60多岁的老人黄畅林,村里还有许多人需要照顾……孙贤炳开始帮助他人,但是他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想成立一支自愿服务队。

20多个村民响应他的号召,龙丰自愿服务队成立了。“谁有困难就去帮谁”成为志愿服务队的宗旨。当地修建公路,服务队趁天未亮,大家一起就把道路填好了。柏杨坝镇福利院的老人们几乎都是残疾人,孙贤炳特地养了一头猪送到福利院。

“只要别人有困难,我就会去帮助。”孙贤炳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同时,在孙贤炳的影响下,孙兆明、罗孝田、余家祥等村民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文明之风在当地盛行。

孙贤炳说,用自己的点滴行为影响他人,用自己的行动传承中华美德,让社会充满关爱和阳光。

柏杨坝司法所所长雷红兵说,孙贤炳的故事是村民自治的真实体现,村民用善良和真情感动了孙贤炳,孙贤炳用行动回馈村民。这是通过村民互助的方式实现村民自治的具体体现。

走心法治,营造安定祥和新气象

雷红兵有些忙,柏杨坝司法所都处于忙碌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月。该所3名成员,每天都在各村落出现。

三句半《我是普法宣传员》,简单易懂的歌词,让当地群众记住了许多法律词汇。同时,当地4名社区服刑人员现场讲述自己犯法的类型和对法律的感受。

观众小声说:“这是谭家屋里的,他砍树没有办证被判刑。这些法律知识还真不大清楚,要好好地学哈。”雷红兵拿着话筒,现场分析服刑人员的每一种类型,现场观众恍然大悟。

这些犯罪类型都是农村常见易犯的法律。从今年2月开始,柏杨坝司法所创新普法宣传方式,组建了一支由20名社区服刑人员组成的普法宣传队,活跃在全镇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现身说法,传递普法正能量。

雷红兵说,今年春节前后,全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各村利用此机会以案说法;全镇干部利用脱贫攻坚大学习、大走访的机会普及法律知识,召开小组会、院子会,同时排查出各类隐患纠纷达50余起,并妥善化解。

司法所及派出所利用中小学校开学等时间节点到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法治课、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在学校、集镇、广场等地点安装LED户外显示屏,不间断滚动播放普法标语和法治文化短语,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氛围。全镇58个村(居)安装村村通广播,定时播放法治宣传的广播节目。

同时,镇综治办、司法所不定期在全镇所建各类微信群和镇自办的柏杨在线微信公众号推送各类与法治建设相关的信息,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

柏杨坝镇多措并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全镇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新气象。

雷红兵说,我们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建设法治乡村。

“村花”济困,爱心姐妹情满人间

柏杨坝有一支队伍,叫“柏杨爱心姐妹团”,也叫“村花”宣讲团,向碧是其中一员。向碧在当地集镇经营一家联通手机营业厅。

2016年10月,爱心大姐石廷举在集镇建立了“爱心姐妹团”,队伍从最初的两三人发展到现在的74人,大家抽时间来开展义务爱心帮扶活动。

柏林村的简树权是一名五保户,智力低下,全靠政府的低保救助生活。他家用砖和木板架搭建的床,床上的棉被陈旧破烂。他不太说话,整个人显得局促不安。在了解到简树权家的实际情况后,“爱心姐妹团”立即行动起来,鼓励大家对简树权进行捐赠,为他送去大家捐赠的物品,包括米、油、衣服等。

今年5月,简树权的家变化非常大,不仅他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家里也收拾得整齐干净。看到这些变化,“爱心姐妹团”成员特别欣慰。

当地九龙村的蔡其夫,老婆是残疾人,家里还有两个女儿上学,家庭十分困难。他的两个女儿很可爱,但是特别胆小不敢喊人,怯生生的躲在门后。蔡其夫家里的陈设很简单但却干净。

向碧等姐妹们送上米、油,给两个孩子穿上新衣裳,和孩子聊天。通过聊天,和孩子熟络了,两个孩子慢慢地开朗起来。最触动向碧的是,两个孩子写了一封信给她们。在信里,孩子用汉字加拼音的方式写道:“谢谢各位阿姨,我和妹妹会好好学习的,长大了我和妹妹到阿姨家里玩,帮阿姨做家务。”

向碧说:“信的内容很简单,但非常感动人。其实我们做的事情非常小,看着孩子写的感谢信,我和姐妹们更加坚信我们的做法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的理由。”

栏堰村叶传(化名)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一个人生活。她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的窗户是用空心砖围起来的大洞。10多年,她家里没有搞过清洁卫生,吃喝拉撒全在家里。

看着这样的情景,“爱心姐妹团”的姐妹们都流泪了。19个爱心姐妹帮她把“垃圾屋”打扫出来,清理了屋里所有的东西,才把一个杂乱、发臭、发霉的屋子收拾干净。

“叶传开始非常排斥我们,对我们破口大骂。我们给叶传带了热饭,第一次与她有了交流。第二天姐妹们把被子、衣服等生活用品为叶传送去,带她去洗澡,为她清理个人卫生。叶传变得美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能和别人说话了,我们能感觉到她发自内心的喜悦。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姐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向碧感慨地说。

3年来,“爱心姐妹团”开展帮扶活动10余次,帮扶对象都是那些生活有困难、急需大家帮助的贫困户、弱智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每次帮扶活动都提前计划,认真帮扶,让每一次的帮扶行动效果满满。

雷红兵说,德治对于乡村来说极为重要,以德治扬正气。乡村治理要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就要深入挖掘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德、法、礼并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州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要综合利用现代治理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要把自治、法治、德治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搭建多方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鼓励引导社会和公众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基层群众自治实现良性互动,以党建统领全局,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