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强、富、美”为总目标,围绕绿色富硒积极探索培育农业新业态,拓展农村发展新空间,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半年,全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一、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37785万元,同比增长4.7%;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79028万元,增长4.4%。
(一)夏粮油小幅减产
全市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24万亩,同比增长0.26%,产量64100吨,下降1.08%;油菜播种面积9.1万亩,同比下降1.78%,产量8529吨,下降0.21%。
(二)特色产业有序发展
去冬今春全市新发展茶园1.87万亩、改造老茶园0.4万亩,茶园面积达到22.2万亩,投产茶园12.5万亩,同比增加1.5万亩。茶叶产量9200吨,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已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8.9万亩,林果种植面积15.3万亩,新发展中药材3.3万亩,发展坝漆2000亩,全市已建成草本药材基地5000余亩,建成 “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136个。
(三)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
1、畜牧产品有增有降。上半年累计出栏肉猪34.05万头,同比下降7.0%,猪肉产量29896吨,下降6.6%。牛出栏10240头,增长3.7%,牛肉产量1779吨,增长3.9%。家禽出笼78.62万只,增长9.2%,禽肉产量1368吨,增长8.4%。禽蛋产量2715吨,增长4.3%。
2、生猪养殖效益突显。去年以来,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下跌,成品饲料价格下降明显。目前玉米、豆粕到场价分别为2元/公斤、3.6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23%、7%,活猪头平利润在800元以上,仔猪利润600元以上,养猪业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四)“田渔共生”试验示范强力推进
制定并出台《利川市田渔共生系统示范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在汪营镇、南坪乡、柏杨坝镇及凉务乡发展生态种养模式面积7260亩,其中莼渔生态种养面积为2400亩,稻鱼种养面积为3260亩,其它田渔生态种养面积为1600亩。
(五)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08家、今年新增451家,家庭农场达923家、新增250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灾影响秋粮生产。入梅以来,我市降雨频繁,其中遭遇大暴雨袭击3次,三次暴雨最大降雨量分别达到88.9毫米、239.9毫米、168.9毫米,历史罕见。连续的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部分农田被淹,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二) 农村劳动力流失影响生产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妇女或老人劳动能力有限,科学种田意识不强,良种良法推广难度大。农产品种植品种单一、规模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留守农村劳动力不足,留守家庭需雇请劳动力帮助完成生产任务,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三)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主要是自给自足为主的生产方式,农村土地流转量少,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技术装备落后,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少。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灾后农业生产,力争秋粮不减产。一是对被淹没的农田,及时清除淤泥后,因地制宜开展灾后补种改种,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加强灾后病虫害防控,农作物被浸受淹后,生长发育及抗逆能力受到影响,病虫的侵染与繁殖危害会加快,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危害也会加重,要尽快指导农户加强洪涝灾害后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因洪灾带来的病虫害等次生灾害。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施监管,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不断提高土地集中度,实现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土地依法流转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培育更多种养大户。二是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的合作组织,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