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梨岭天主教堂

09-24 10:53  

□谭宗派

花梨岭天主教堂南距凉雾乡集镇约5公里。是天主教宜昌教区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该堂主体由男堂、女堂组成。男堂建筑坐西向东,修建在一圆形山包上,地基高出女堂约30米,四周有石砌围墙,围墙最低5米,最高7米,厚约0.8米,四角切角,使整个围墙略呈八边形,共圈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四合院式,砖石结构。

花梨岭天主教堂男堂

登山进男堂有大门两道。第一为山门,门前有石梯九十九级与至女堂的石铺道相联。第二为院门,青石门框上刻“钦主爱人真福本,除私遏欲陟天梯”的楹联,横批“正道惟一”,门洞顶上竖十字架。

门内天井东西长21米,南北宽11.5米。三面建筑规整排列,左边是三间一楼一底的楼房,悬山瓦顶,檐口与正屋二楼窗台平齐,白灰粉墙,原为“聚星小学”校舍,现为陈列展示厅。靠后面与正屋连结处开侧门。正屋中堂向前凸出,顶上提尖,使屋面呈“八”字形,正中大门拱形门框,青石雕砌,门框内侧顶端各雕蝙蝠一只,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右边厢房为经堂,穹窿顶,檐口与正屋檐口齐。两边墙面14根方形砖柱对称排列,直冲瓦顶,柱间拱形窗周塑白灰线条,朴素大方,高大明亮。

堂内面积180平方米,设祭台、置座椅、挂圣像,整个经堂宽敞气派,庄严肃穆。每逢做功课礼拜之时,善男信女齐集堂内,颂经祈祷,一派虔诚。经堂的正面开大门一栋。门洞顶上墙壁题有“敕建天主堂”匾额,白底黑字,格外醒目。教堂的西北和东南附有碉堡,碉堡的四周均有用青石凿成的内大外小的瞭望孔,西北碉楼上存有原教堂内铜钟一口,通高0.6米,口径0.53米,外壁有“1904”及一段外文铭文。整个建筑中西结合,结构严谨,保存较好。

花梨岭天主教堂女堂

女堂位于男堂正面东南130米,木构四合院,东西宽24米,南北长77米。院内天井长40米,宽8米,中有一木构廊道将建筑分成两大部分,左边为“育婴堂”,右边为修道院。修道院天井内有一青石板铺成的大十字。除修道院内的经堂为砖石结构的教堂建筑外,其余全部为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楼房,楼上彩楼回环,楼下楼道联结,使两院隔而不离,连而有别。檐下柱础精雕细刻,图案丰富多彩。建筑总面积1800余平方米。女堂的正面有一条长60米的石铺走道直通垣门,四周石垣总长500米。垣内有果园竹林,垣角两株百年银杏,躯干挺拔,枝叶繁茂,向人们诉说着花梨岭的沧桑历史。

教堂内曾设“育婴堂”,名曰收养贫婴,实为医学实验,“常有刳腹剖心之惨”。光绪二十三年(1897)花梨人民不忍教堂活焚育婴院病婴,焚烧教堂,赶走神甫,发生震惊一时的“花梨岭教案”。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府迫于西人之挟,不得不重惩吾民,以弥衅而修睦”,光绪皇帝亲笔题匾敕建天主教堂。新中国成立后,教堂一直为花梨小学校址。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复为天主教堂,恢复天主教活动,仍属宜昌教区。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