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共奏扶贫乐章——萧山利川东西部协作纪实

10-24 18:35  

中国利川网 记者 李锟 通讯员 盛良 朱开良

打开水龙头,清冽的水哗哗地流出来。今年,利川市元堡乡兴场村1100多人的饮水难题得到了解决。

“真的感谢萧山的扶贫干部,我们再也不用到处去取水喝了。”在利川,萧山的扶贫干部正如这股清流,为这片山川之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实干,为脱贫注“活水”

利川市元堡乡兴场村是重点贫困村,全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

该村部分村民通了集镇自来水,但是三天两头断水是常态,不少村民要跑很远去取水,遇到连晴少雨天气,吃水就成了大问题。

“缺水,是制约村里发展的重要原因!”挂职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的萧山干部吴建华,第一次到兴场村调研时了解到了这个问题,立马想办法解决。

“我们萧山有打井的传统,不知道这里是否可行?”吴建华抛出的这个想法,在当地还没实行过这样的方法。

后来通过专家实地探勘,选择3个点进行打井取水,在297米的深处找到了令全村人欢呼的水源,并通过在制高点修建蓄水池,再将水引到各家各户。仅仅花了半年时间,就解决了村里1100多人的饮水难题。

在近百里之外的建南镇白石溪村,贫困户任朝廷如今也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萧山的干部们想方设法,帮我解决了42头藏香猪的销路,我就只管安心搞好养殖。”任朝廷说。他平时以养殖藏香猪维持生计。如今,建立起了藏香猪稳定的销售渠道,养殖规模也越搞越大了。

每周四天下乡、三天夜访,挂职的一年半时间里,在大山间穿梭的萧山挂职干部们听得最多的是民声,解得最多的是民忧。

白石溪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之前村里4、5、6、7组的村民反映,山上没有排水设施,一旦遇上下雨天,进出大山唯一的道路便会被大水淹没。

为此,萧山挂职干部们立即联系了爱心企业,用15天时间为居民们挖好了排水沟、埋设了排水涵管,一下子解决了困扰当地村民多年的排水难问题。

医疗,为健康提供保障

在利川,除了扶贫干部,还有一批热心的萧山医务工作者。其中,任丹凤在利川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一年半,是时间最长的。

如今,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的沈跃飞、叶萍、朱文良、王洪顺等4位医生也来到利川,挂职时间在1到3个月不等。

任丹凤介绍,信息化建设是利川人民医院急需改善的环节。之前,该院还是靠医生手工开化验单,血液标本需要人工录入病人编号,特别是健康管理中心的信息化管理较落后,容易出错。

现在,经过初步信息化改造后,大大提高了开单、缴费、诊治等效率。

除挂职外,杭州市萧山区与利川结对帮扶以来,萧山区中医院从2018年6月开始,一直通过“重塑人生脊梁”项目、“杏林天使基金”项目在恩施州寻找先天性脊柱侧弯发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发育畸形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并将这些患者送到杭州进行矫形手术。

“重塑人生脊梁”、“杏林天使基金”等项目已帮助6个利川孩子进行矫形手术,医疗帮扶资金项目总额30余万元。

萧山区中医院到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开展学术讲座45次,实施会诊、手术109人次,实施OLIF等新技术新项目7项,其中4项技术填补全州空白。

萧山区中医院院长全仁夫亲自带领团队7次赴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开展一系列高精尖手术,同时还将陆续输入新技术新项目。

产业,为深山脱贫“造血”

“扬其所长、扶其根本”,这是萧山扶贫组开展产业帮扶的思路,不仅为了让项目立起来,更想为本地经济持续发展“造血”。

利川市毛坝镇盛产茶叶,由于缺乏精加工技术,茶农一般只采摘春茶,夏秋茶的利用率很低。

毛坝镇的游婺钧早年在丽水松阳学制茶,他一直想在家乡搞青砖茶,却苦于手头资金有限,也没敢多想。

后来,由萧山拨付帮扶资金400万元,包括新建200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1栋,配备色选机和青砖茶全自动流水生产线1条。

项目建成后,由当地乡镇租赁给游婺钧创立的佳茗茶业有限公司。游婺钧说,每年可加工茶叶300万公斤,辐射茶园面积2万亩,可直接为5000多户茶农增收2500万元。而且,增收都是夏秋茶,相当于把废弃料变成了“金叶子”。

同样,在元堡乡,总投资318万元的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已投入使用。

“从原先的单一种植和初加工,到如今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链条生产,大黄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更有奔头了。”利川市勤隆药材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合作社已成为恩施州马蹄大黄外销最大市场主体,预计年加工量可达3000吨,年加工产值可达到6000万元。

去年以来,萧山在利川一共建设了11个这样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250万元,全部采取固定资产投资后由市场主体承租的形式,每年按投资额6%的标准收取租金。

“我们严格挑选有实力、前景好的企业进行承租,一方面规避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户就业。”萧山区相关负责人说到,每一个产业项目旁边,都有安置房,把项目建在易地安置点旁边,有利于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实现贫困村、扶贫车间、贫困户“三赢”。

责任编辑:卢华 审核: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