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要隘(石板岭卡门)

10-31 14:51  

□谭宗派

利川要隘,又名石板顶卡门,俗名石板岭卡门。位于团堡石板岭山巅。西北距利川市城,东南距恩施市城各约50公里。卡门处海拔1730米。清光绪《利川县志》载:石板顶卡“两峰逼峙,一径高悬,凡八百余级。嘉庆初,教匪之乱,知县陈春波修。光绪五年,知县陈国栋重修,为县境第一险要。”现存主体为光绪五年陈国栋重修旧貌,隘墙长15米,宽2﹒5米。外墙残高4﹒5米,内墙高1﹒5米。通道门洞卷拱3﹒5米,宽1﹒76米。门额原有“利川要隘”四个大字,现已风化残损不清。

利川要隘

隘门以宽40厘米、长4﹒2米规整青石修成,上刻清光绪知府王庭桢、利川知县陈国栋所撰楹联各一副,字迹工整,记录于下:

握达平符节兴利除弊展布五年迩来上下相孚不过为斯民保障;

辟楚塞崎岖刊木随山逶迤千里到此门关高峙亦即永固我边疆。

王庭桢题并书

制军仁政郡伯宏猷亿万年奇险初开德泽达于行旅;

东接沙渠西连巴蜀二百里荡平共庆颂声遍及康衢。

陈国栋撰并书

利川古为巴楚蜀楚要径,石板顶为险要咽喉。古人常说:“施郡路多崎岖,而利川之石板岭、齐岳山尤高。始知蜀道之险无逾于此。惜乎,施郡地瘠民贫,不能踵行。”为便利军事发展经济,方便民众。清光绪初,知府王庭桢修建石板岭利川要隘以东施南府道路凡一百五十余里。光绪五年,利川知县陈国栋用上级拨款白银三百两及本地绅富谭翠山等损款七千余贯,修建利川要隘经利川县城至今谋道软耳菁“南浦雄关”一线道路,东西全长二百零二里,宽四尺五尺不等。其中石梯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四级,一律石板铺设。使嶙峋得以削平,狭隘得以拓宽,泥潭得以壅筑,迂曲得以平直畅达。同时,又加高重修利川要隘,使之与南浦雄关东西对峙。洋洋洒洒,东卡西关,一条规整崭新的石板官道宛如一条得意之金蛇,穿行狂舞于崇山峻岭之中。彼时彼地,谓为壮观。

民国时期,利川要隘成为兵匪关圈谋财、杀人越货的场所。不知有多少人钱财被抢,惨遭杀害,尸体被抛入卡门下约10米的万人坑中。

1949年11月13日,人民解放军湖北独二师第八团第三营第九连挺进利川,攻打石板岭利川要隘。国民党军凭藉关卡险要,武器精良,妄图负隅顽抗。不料人民解放军依靠人民群众,当地百姓李心来杜修成段安安带路,神不知鬼不觉,从杨泗岩狩猎小路过要隘,直插敌后,上下突袭,全歼国民党军。11月14日晨,利川要隘收归人民所有。

建南香炉礅卡门 建于明崇祯七年

利川古属巴国,山寨雄奇,关卡林立。元明以降,白莲教军、李闯王军、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多次出入袭扰利川,为防动乱,清政府先后在利川与恩施、咸丰,四川之奉节、万县、云阳、石砫、丰都、黔江、彭水九厅县接壤处修建石板顶卡(界恩施)、马鬃岭卡(界恩施)、黄莲溪卡(界恩施)、云头山卡(界咸丰)、高洞卡(界咸丰)、张高卡(界咸丰)、小卡大卡(界咸丰)、雁坎卡(界咸丰)、香溪岩卡(界咸丰)、鱼泉口卡(界石砫)、河涌塘卡(界黔江)、羊角脑卡(界彭水)、麂子岭卡(界石砫)、马桑坡卡(界石砫)、石门坎卡(界石砫)、小箐丫卡(界奉节)、软耳箐卡(界万县)、旧寨坝卡(界万县)18座。在非邻界处重设大茅坡卡(今毛坝)、关口(木城,今建南)卡2座。全境共建关隘20座。以上关隘建造时间多为清嘉庆、咸丰和同治时期。是白莲教、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在利川一带活动频繁的旁证。

“百年乐利不闻兵,狂寇鸱张隔县惊。

官为保民亲涉险,人同奋志竟成城。

振团幸赖神君画,坚壁先摧豺虎声。

地辟莫轻忘设险,安危相较自分明。”

这是清同治时监生陈文超咏利川咸丰交界高洞卡门的一首诗。生动说明当时清政府修建关卡的形势和希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利川交通飞速发展,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密如蛛网。明清官路除在今船头寨七岳山尚有几段残存外,多数今已不存。至于乡绅所建石板小路,有的已成森林,多数已成水泥大路。古代关隘,南浦雄关仅留其名。明代关隘仅船头寨有几座、建南有1座残存。上述清代官方所建关隘,除利川要隘残址一座还在风雨山野中叹说着它当年的威武辉煌外,其余19座少数有的人们还知其地其名,多数人们连它们的地址名字都已不知道了。

蜀道再不难,天堑变通途。这是历史向前进步发展的必然。

责任编辑:卢华 审核: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