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摇身变新城 ——探秘苏马荡产城融合之路①

09-22 09:17  

编者按:在苏马荡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利川市谋道集镇从一个规划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2万人的边远乡镇,发展成为规划面积2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峰值16万人的新城,探索出一条以生态旅游促进产城融合、精准脱贫的成功之路。根据州委主要领导要求,本报近日派出采访组,对苏马荡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做法进行了探访,今起刊发系列报道。

恩施日报记者 冉运芳 曾维明 吴华志 牟 新

都亭山下的苏马荡,琼楼玉宇,气象不凡。

高山的凉风,从远古吹到今夕。如今,成为聚财的平台。

2012年,2013年,2016年;3亿元,30亿元,80亿元,累计流入开发资金呈爆炸式增长。与资金同步狂飙的是人气:2万人,5万人,10万人……今年,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常住人口峰值达16万人,来自全国18个省市。5年高速开发,苏马荡从一个贫困高山村奇迹般变身一座森林新城。

从山村到新城,苏马荡城镇化之路可资借鉴,值得探究。

变化前后,一段难忘的集体记忆

“灵川凉玦,谷源涅槃”,国学大师张良皋的题词让人有种迫切深入了解苏马荡的冲动。

8月30日早上8点半,苏马荡山坡上的百里杜鹃长廊,雾气升腾,丝丝凉意让人神清气爽,沿路武汉人、重庆人络绎不绝。

“现在已走了三分之二的人,前两月才是高峰呢。”苏马荡景区负责人杨正龙说。

苏马荡,海拔1500多米,曾被村民自嘲只长树,不长庄稼。6年前,到过这的人清楚记得:“荒凉,除了森林,就剩下怒吼的山风,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以前,村里很多人60多岁还要背井离乡;过年,不少人家杀不起年猪……在村干部吴伦金的记忆里,上世纪的药材场作为一个行政村后,青壮年都外出谋生,有的举家外迁。

变化前后,是村民一段难忘的记忆。从2012年始,大批避暑大军拥入苏马荡,苏马荡人开始兴奋起来——机遇就在眼前。

苏马荡火了,经济活了,农民从贫困一步迈入小康。

罗德华,药材村四组村民。2013年前,在外务工;2013年5月,返乡创业。一笔收入账让众人惊呆:40天,纯收入7万多元。50多岁的村民杨正高,从小残疾。现在,他却一脸满足地说:“以前只想填饱肚子,没想到这把年纪,一下拥有了几套房子和稳定的工作,还有存款。”杨正高夫妇每年仅物管收入5万多元。

富了的当地人,比比皆是;富了的还有一大批万州人。

旅游业带动作用大,业内人士分析,旅游业与服务产业效益比为1:9。

目前,苏马荡从事服务业的经营业主500余户。2015年,农民年均纯收入和户均存款分别达3万元、74万元。

奇迹般的变化,让苏马荡人自己都觉得惊讶。

市场选择,离不开政府及时“补位”

一个高山村镇,何以汇聚人气?

分析原因,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实现了及时有效“补位”。

凉爽,是撬动发展的一个支点。平均气温18℃;盛夏,邻近的万州40℃,而这里只有24℃。随避暑经济兴起,精明的商人在42℃酷暑与24℃凉爽对比中嗅到商机。然而,周边海拔高的地方那么多,为何独选苏马荡?

区位好。眼望五县,脚踏两省(市),东距利川城28公里,西距万州42公里。齐岳山至都亭山隧道通行后,到利川城不到半小时;利万高速通行后,到万州不到1小时。

景观多。除世界水杉活化石,向东是南方最大的高山天然草场齐岳山,向西是天下第一土家山寨鱼木寨,南与百丈沟、女儿寨相通,北与船头寨、高狮相连。

环境优。原始森林盛产负氧离子,使苏马荡成为天然氧吧;石英砂地貌出产弱碱水,赐予了优质的水源。

专家论证:苏马荡是全国少有夏季凉爽而不潮湿的地方,很适合养生。

多重优势汇集,吸引开发商纷至沓来。

一个地方发展要走得远,需要市场与政府握手。苏马荡的开发风生水起,引起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阻止,还是顺势?

2011年,利川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树立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理念。这为科学开发苏马荡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个机遇不期而至——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启动。州委提出,既要金山银水,又要绿水青山。抢抓试验区建设机遇,开发建设苏马荡旅游度假区。

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6月,苏马荡的开发定为市级战略。7月,州委主要领导现场调研。

省、州、市领导多次深入当地调查。《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苏马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等相继出台。成立度假区建设指挥部,现场办公,完善配套,严管生态。

2012年,走进苏马荡,一去二三里,工地七八家。夏都等公寓第一批进驻,房子还在图纸上,外地人就把房款打到了开发商的账户上。来自重庆万州的杨春风一家,2013年买下一套房,单元楼里尽是老乡。

几年来,相继投入苏马荡的资金80多亿元,开发项目63个。

政府的及时“补位”,将产城融合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度。

2013年,苏马荡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繁华之际,仍不忘理性前进

在理工依林郡小区,细心的人会发现,道路中间有一棵大树。

“在建设中,我们保留原生态,楼盘位置依荒地而定,规划图上有两栋楼占了林地,主动取消修建。”项目负责人蒲凌云说,栽一棵树,成本只要400元,保留一棵树,成本却高得多。

在繁华城镇化之际,生态始终在第一位。

“资金充足,可开发更大的楼盘。”“只要项目获批,开发标准将提到最高。”……投资商给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好。

理性的苏马荡,果断拒绝。

当时,镇党委书记王智遇到棘手事,他经手引进的一个楼盘,违背规划,占用绿地。“这事没有商量余地。”王智约见开发商,态度坚定。

2014年6月,重庆理工大学付宗康,暂时被派到苏马荡负责项目建设,切身感受后的他在此买房,申请长期驻扎。他说:“这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居住在森桦苑小区的一名万州人说:“森林是这儿的生命,一定不能破坏,当初就是看中这点才来的。”同时,她希望政府解决高峰期用水紧张的问题。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行动。

目前,环形路建设正酣,自来水厂二三期扩容正在进行中……

王智说:“游客是来享受的,计划引进同济医院;将景点旅游变为全域旅游,期待上升为省级战略,创建苏马荡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国康养目的地。”

苏马荡崛起,是市场的力量,是政府的担当,是鄂渝两地在武陵山试验区先行先试、共同开发建设的生动实践。

苏马荡,如—只破茧彩蝶,越飞越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