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走绿色繁荣的硒产业发展道路

09-27 17:25   http://www.lc-news.com/  

恩施日报记者 秦卫飞 通讯员 成定海

利川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硒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9月5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利川市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局长宋健。

 记者:利川境内硒资源富集,硒资源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宋健:据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按1:500000的比例尺绘制的《利川市的表层土壤硒含量等值线草图》来看,我市境内硒含量与煤矿关系紧密,耕地硒含量整体富硒,最高值可达6.121mg/kg,平均值为0.439mg/kg,其中表层含硒土壤(0.2ppm-0.4ppm)面积约为25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5.488%,其中,富硒土壤(含量达到了0.4ppm)面积约为16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4.818%,并呈现出“Y”型分布的四个富硒带,即:忠路-文斗富硒带、齐岳山-福宝山脉富硒带、麻山山脉富硒带、寒池山脉富硒带。

 记者:利川具有发展富硒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利川是如何规划富硒产业的?

宋健:近年来,利川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硒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2015年,市人民政府设立了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负责硒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所有协调事宜。为确保硒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硒产业得以科学发展,我市先后编制了一系列涉硒发展规划。2013年,编制了《利川市富硒粮油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并完成了全市畜牧、茶叶、蔬菜、粮食、林果单项产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4年,制定了《利川市绿色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物流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市上下要围绕突出富硒、生态、有机、安全主题,推动绿色富硒食品产业链快速发展,力争到2017年,全市绿色富硒食品产业链综合产值实现90亿元目标,力争到2020年,绿色富硒食品产业链综合产值实现120亿元目标。今年年初,我市组织相关单位,配合完成了恩施州“十三五”涉硒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共计谋划“十三五”涉硒项目34个,项目总投资达88.6亿元,主要涉及富硒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富硒食品加工等领域项目,为我市壮大延伸富硒食品产业链建设指明了方向。

记者:利川在发展富硒产业上取得那些成就?

宋健:我市立足自身交通、资源优势,稳步推进涉硒产业发展,壮大延伸了绿色富硒产业链条,培育了一批涉硒企业,建成了一批样板基地,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打造了一批响亮品牌。

一是市场主体不断介入。利川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引导市场主体创新研发富硒、涉硒产品,成功打造了一批上规模、有影响的富硒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共计培育硒产品生产企业19家,主要涉及大米、茶叶、饼干、饮料、肉制品、糖果、谷物粉及其他产品等8大类78小类,其中,富硒产品15类,富有机硒产品3类,含硒产品70类;全市共计培育水稻、茶叶、药材、蔬菜、畜禽等专业合作社2083家,家庭农场864家,引领和带动10万余农户。

二是基地建设迅速推进。利川市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当地农民土地入股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原则,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了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一批涉硒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共计水稻、茶叶、烟叶、山药、莼菜、蔬菜、药材、水果、甜玉米、特色鸡鸭畜禽十大类基地约20万亩;其中,建成4个富硒示范基地共计2400亩,分别是:柏杨坝镇龙凤村高山富硒红茶示范基地500亩、南坪乡富硒水稻示范基地1500亩、团堡镇富硒蔬菜示范基地200亩,汪营镇和元堡乡富硒马铃薯示范基地200亩。

三是涉硒大健康产业如火如荼。利川秉承独特的自然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硒+健康产业”,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中老年门球大赛、山地马拉松系列赛事利川站等体育赛事,举办了“利川首届民宿文化节”,仅今年上半年就是实现旅游收入19.8亿元。

四是自主品牌迅速崛起。伴随本土企业的快速健康成长,“利川红”、“利川山药”、“利川莼菜”、“柏杨豆干”等一大批硒产品品牌享誉全国乃至世界。

五是积极搭建电商平台。今年6月,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覆盖“市、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让农村享受城市生活,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将进一步推进硒产业发展。为拓宽本土涉硒企业销售渠道,我市先后与多家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涉硒产业电商平台搭建已具雏形。2015年4月,掌合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服务站在利川成立并上线运行,仅用两个月时间整合本地品牌供应商36家,实现网上交易额100多万元; “居无忧”(B2B+B2C)、“京东商城”(B2B+B2C)等也相继在利川设立服务站。 利川本土电商平台-“硒都硒品惠”、 “硒美”先后投入运营,“硒都硒品惠”推行“互联网+农业+旅游”模式,建成生态观光基地700余亩,并开设了电子商务体验店,目前已完成投资近千万元;“硒美”整合利川130余家生产型企业、23家服务型企业建立电商销售渠道,并建成独立产品展示平台。据统计,2015年利川市域内电商销售额已达7.623亿元。

记者:今后,利川如何发展富硒产业?

宋健:一是立足调查研究,修订完善发展规划。运用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对恩施州域表层土壤开展硒资源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进一步组建专班,划拨专项经费,对利川硒资源分布状况、硒产业构成情况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认真研判“利川优势”,并结合全州“十三五”涉硒项目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利川涉硒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利川硒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详实的参考依据。

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涉硒产业。利川具有的独特的自然、气候优势,享有“西部凉都”、“凉城利川”、 “坝漆之乡”、“黄连之乡”、“莼菜之乡”、“山药之乡”、“水杉之乡”的美誉,资源优势明显,现已建成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个,年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大水井古建筑群落、千年土家古堡鱼木寨、民族文化“三绝”肉连响、利川灯歌、利川小曲等文化底蕴厚重,被评选为“我最喜爱的中国西部名城”,被授予“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在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硒+大健康产业”,不断壮大延伸涉硒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绿色繁荣的硒产业发展道路。

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我市将通过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定期人才培训、外地学习深造等途径培养壮大人才队伍,计划未来5—10年,培养硒产业科技人才300—500人。

四是完善运行体系,建立科学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促进硒产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将硒产业发展指标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将硒产业发展建设资金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切实解决硒产业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瓶颈问题;建立并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切实解决硒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产品、新技术示范推广资金短缺问题。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基层站所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全市硒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以全市民办科技信息机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电脑农业信息网络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硒产品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规范硒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行为,确保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对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组织,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支持、财政扶持,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资金奖励、项目扶持、职称评聘优先等方面的支持,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热情,推进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