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口罩、眼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柔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他们是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利川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利川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成立于1986年,拥有床位70张,医护人员共26人,其中医师9人、护理17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9人。拥有各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服务于利川及周边地区100余万人口,是省重点专科,也是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普外科协助组成员之一。科室设备先进,技术实力雄厚。拥有腹腔镜、胆道镜、超声刀、多功能全自动检测仪、呼吸机、微泵、全自动降温仪等多种大型治疗设备,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总体水平在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8月,一名30多岁的患者因摩托车车祸导致5型肝撕裂,送入利川市人民医院时,已测不到血压。该院普外科主任喻建当机立断:“马上手术!”经穿刺,可见腹腔近4000CC积血,他不断下达手术指令:查血型,紧急输血,输液,紧急剖腹探查,清除肝坏死组织,止血,清除淤血,建立腹腔引流……手术完成后,病人病情缓解,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另一个考验又出现了:因术后肝部分组织坏死,出现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在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讨论后,喻建提出进行介入治疗,并立即与放射科进行术前协调。在放射科主任蒋政的大力支持下,介入治疗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效果。3个月后,患者出院。半年后,患者痊愈后外出务工。
此次手术,喻建用了一句话总结:“冷静沉着有时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功。娴熟的技术并非一日练成,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普外科医生一点也不为过。
今年50多岁的喻建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修炼”了30年。据他介绍,外科的医生培训时间很长,从毕业到可以真正主刀做手术的过程很长,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手术过程中,灵巧的双手往往成为关注的重点,在喻建看来,这只是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手的灵巧必不可少,开个玩笑,如果我做不了医生,做个裁缝应该也能行。但对于医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专注力,外科需要医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这个要求很高。”喻建说。
此外,医生还需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病人的病变迅速做出判断。“外科手术的风险很大,如果术后其他方面的效果不理想,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手术。让病人更好地活着,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喻建说。
“在外科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该科副主任孙辉荣说。孙辉荣于2008年在同济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2014年取得同济医院腹腔镜胃肠外科专科医师合格证。2015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新项目——“镜端胃疝双吻合重建”,它能够让做过胃切除手术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更有质量地延长他们的寿命。谈到工作,孙辉荣脸上写满激情:“做医生除了必须有扎实的功底、技术和工作能力外,还需要和人打交道,最主要的是要有爱心,关心自己的病人。”
利川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不仅在业务上走技术精进与拓展之路,还重视紧盯前沿医疗科技发展,在管理上学习先进经验,确保普外科团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喻建坚持带队查房,要求当班医生、管床医生、主管护士、值班护士全员出动,特别要求医嘱的落实。坚持重大病情诊前讨论,要求接诊医生讲述病情及处理方案,其他医生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大家一起进行会诊式的讨论,最后由科室主任进行总结和点评,形成的治疗方案和医嘱,必须准确落实。坚持让年轻医生上一线,对常规手术,因手术难度不高,由科室确定的年轻主刀医生拿出方案,交科室进行术前讨论,等完善手术方案后,由一名经验老道的医生带领进行手术;对于难度高的手术,由经验老道的医生拿出手术方案,再由科室讨论,形成方案后由年轻医生主刀完成;对特别重大的手术,科室选择最适合的医生拿方案,集体讨论形成成熟手术方案,科室主任进行点评和完备,由指定的年轻医生作助手,共同完成手术。
“要想当好一个外科医生,那就真的需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既然选择做医生,而且是外科医生,那就命中注定了要吃苦,要奋斗。”喻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