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利川火车站抵达旅客量连续多日突破万人,除去返乡客流、学生流,其余均为慕名前来的游客。这是渝利铁路开通后,该市首次迎来冬季旅游客流高峰。
利川位于鄂西南隅,武陵山腹地,素有“鄂渝咽喉,荆楚门户”之称。全境贯穿神秘的北纬30度,境内林海涛涌,生态优美,资源富集,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近年 来,该市抢抓交通条件改善等系列机遇,加快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宣传和推介,加快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自强不息的绿色崛起之路。
大美利川 五彩仙境(吴华斌 摄)
生态福地的文化脉络
利川的个性魅力与独特的地理条件关系密切。千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在此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绵延数百公里的齐岳山。数百万年前,高大的齐岳山有效阻挡了第四 纪冰川袭击,在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以保留,地球上一度灭绝的水杉在此复活。千百年来,齐岳山恰似一壁巍峨的城墙横亘西天,为入川必经之 地,成为荆楚、巴蜀中间地带的天然屏障。
利川地形地貌特殊,全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1%,远离污染,加上特殊的山地气候,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消夏避暑、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近年来,该市境内的苏马荡、齐岳山、佛宝山等地声名鹊起,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利川古为巴国,历来为文化、军事、交通要地,是古代巴人开疆拓土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风遗韵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延续。川地盛产盐巴,数百年前,川 盐济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巴、楚、蜀文化在鄂渝边际碰撞融合,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市曾被张正明先生誉为“巴楚文化沉积带”,被张良皋教授称为“巴楚文化的历史冰箱”。
《织锦》:民族文化的艺术再现
《夷水丽川》:腾龙洞土(家)苗族文化大型民族歌舞表演
从文化觉醒走向自信
该市不仅拥有优质自然生态环境,还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土家第一山寨“鱼木寨”和建筑界史诗“大水井古建筑群”两个国保单位外,还 有船头寨、三元堂、范家老屋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该市有文物260多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多项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至今仍由当地大批文化传承人 继承发扬。肉连响、利川灯歌和利川小曲被称为“利川三绝”,其中,肉连响和利川灯歌先后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利川一直“养在深闺人不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更鲜有人问津。多年来,当地人上下求索,苦苦寻觅加快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 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利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优秀民歌《龙船调》唱响全世界,腾龙洞蜚声海内外,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到的“三峡附近”那 棵树,就是利川谋道的“水杉王”。独特的生态和民族文化率先走出山门,成为对外交流中最响亮的名片。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支撑。利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年来, 该市在民族文化的发掘、搜集、整理和推介方面,成绩显著。近10年来,当地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研究,达到历史以来最好水平。
10年前,利川成立龙船调民族文化研究会,着力开展文化普查,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从2006年起,该市斥巨资整体注册 “龙船调”商标,保护地方文化品牌;2008年,肉连响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翌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顺利把“龙船调”品牌 推向全国;2011年,利川灯歌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船调》属地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近几年,利川民族文化研究亮点纷呈,先后出版了 《利川文化遗产撷英》、《支罗船头寨研究》、《夷水歌谣》、《利川故事》和《利川美食》等著作。2013年,利川绕棺被公布为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成为该市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
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该市提出打造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推动利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市文化改革 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近几年,利川先后建成了文化传媒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设施,文化 单位的活力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增强。以去年为例,该市借用“凝望·对话”平台,将当地优良的生态和民族文化再次推向国际舞 台。
利川22°夷城·影视文化产业园
由文化自强迈向产业融合
连日来,利川市鱼木寨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与当地镇村干部一道给村民做工作,拟搬迁并集中安置部分村民,更好地保护国家级文物单位鱼木寨。该市近几年着力开 展文物项目申报,加大对重点文物的保护力度。从2011年起,累计争取国家投资42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大水井李亮清庄园维修保护及消防工程,鱼木寨消 防、连五间维修工程,大水井李盖五旧宅维修等工程。目前多个项目进展顺利。
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媒体及影视剧制作单位的关注。近两年,先后有电视剧《大水井》、《血誓》、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在该市取景拍摄,央视“北纬30度”栏目、旅游卫视《鱼木寨》摄制组、湖北卫视等在大水井、鱼木寨拍摄,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奠定了基础。
该市还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拉动经济发展,与湖北希望实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开发大水井旅游资源,总投资5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他各项建设正顺利推进。
“没有文化的旅游只是走路,没有旅游的文化只是读书,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民俗专家谭宗派说。近几年,利川民族文化搭载旅游平台,加速旅游产业发展。2013年,该市共接待游客5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文旅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加快发展的新兴生产力。腾龙洞融合土(家)苗文化元素的激光秀和大型歌舞10年演出突破1.8万场,无数游客 领略了当地民族文化魅力;素有“中国最美小地方”的苏马荡近来吸引33家开发商投资休闲度假旅游,计划投入75.6亿元打造一座森林新城;去年,非利川籍 人士在当地购房9100套,耗资17.5亿元,占该市房地产销售收入的78%,拉动消费超过3亿元。
旅游从文化中找到发展动力,文化在旅游中找到根本落脚点。去年11月,湖北时代集团与利川市政府正式签约利川22°夷城·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占地6平方 公里,总投资额逾30亿元,成为该市乃至华中地区文化联姻旅游的典范,目前项目正在做核心景区设计、营销策划和详规。此前,重庆明捷文化与该市签订数字文 化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投资1.2亿元在利川市经济开发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湖北腾龙纵横旅游投资公司拟在团堡野猫水村打造宜影古镇,总投资将突破30 亿元。一系列大手笔项目投资表明,文化与旅游跨界发展已成为当地招商和投资的新兴热点。
随着渝利铁路通行动车,利川迎来高铁时代。如今,重庆到利川只需要两个半小时,成都到利川只需要5个小时,其时空格局已经发生质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前来 旅游度假。未来,该市将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引擎作用,进一步拉动一二三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 游的“武陵明珠,锦绣利川”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