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回乡感悟
雀跃之心
5月13日(周五)下午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董家店村委会电话,邀请本籍在外党员参加15日(周日)的村 “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接到电话,我禁不住欢欣雀跃,前两天正在筹划着召集村里几个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一起回老家进行“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没想到这么快就接到了家乡党组织的邀请,于是欣然答应一定会准时参加。
15日早上,大雨如注,却阻挡不了我回乡的脚步。7点半就坐上了回乡的中巴车,209国道恩施至白杨段路况很好,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两旁树木青翠、远山云雾缭绕,很是惬意。一个小时就到达董家店村委会,村支两委成员已经在大厅等候,远远地上前迎接并递上一杯热茶,让人感觉到家的温暖和亲切。很自觉地签到,没想到还是第一个签到。在等待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开展情况,陆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前来,忍不住热情地攀谈。
十点钟,80名董家店村的党员已经聚齐,支部活动准时开始。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当齐刷刷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2005年6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入党宣誓的场景,神圣且深知责任重大: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虽然从高中阶段开始就有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但真正要做到牺牲和奉献,还得再不断磨炼自己。
感恩之心
女村支书陈小红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董家店的村情概况和“两学一做”开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情况,尤其是生猪、茶叶、黄金梨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白杨坪镇副镇长曾玲的讲话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全乡的发展动态,318、209国道,白(杨)—奉(节)省道、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银北高速纵贯全境,是恩施市交通和物流的重要“走廊”,为“青春白杨”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在精准扶贫、六城同创等重点工作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处于积极领先的位置,展现出了良好的整体风貌,并在努力创建全州“魅力乡镇”,在2014年的全州 “最美乡村”评选中白杨坪镇也是榜上有名,作为一个白杨人,不禁为之自豪,为老家所在的环境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充满感激。
在听取了老党员、新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发言后,才明白这些扎根在本乡本土的党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在党员交流发言环节,有的从政治的高度谈体会,认为党员要做到“四不忘”:不忘本、不忘姓(党)、不忘责、不忘形;有的向家乡父老和党组织汇报了自己在外发展的情况,也表示家乡有困难可以向他们多提出、多交流;有的从产业发展方面建言献策:加大招商引资、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建成“一村一品”。难得的交流发言机会,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畅所欲言,交流完毕后,倍感责任重大,依托政策、区位、资源等优势,家乡的发展是有新起色,但在新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短板和瓶颈,需要有一帮人去带领他们突破。
下午接着计划走访老村支书、致富带头人,第二天全体党员集体劳动种黄豆,由于怀孕七月未能参加集体劳动,但在这之前,每次回家我都会和父母一起参加劳动,每年清明节假期回家采茶,成片的茶园里满是嫩绿的茶叶,随着指尖采下那一间二叶扔进竹篓的明快节奏,在不断上升的气温里,香气氤氲,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清新的;当自己采摘的茶叶从茶厂里炒制出来,用玻璃杯泡上一杯细细观赏它的形状、颜色,品尝一
下那鲜味儿,仿佛能嗅到大自然所有的灵气和精华,享受着自己动手劳动的成就感。
在回乡走访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了路的变化,在董家店村,几乎实现了村村通,在我老家附近从麻竹园到鲁竹坝三块石的一段连接线,是近300户人家进出的要道,以前坑洼、悬崖多,下雨天非常泥泞,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从上小学起每次走过那一段路就想着以后要是有能力把这条路修好就好了。终于在2015年11月以前得以加宽加固硬化,并且在我举办婚礼之前这条路刚刚贯通,所以,由这条路延伸开来,非常感谢家乡的父老出钱出力、感谢村和乡镇的牵头组织,让我在人生的新阶段走上一条宽阔的道路。现在,这段路和河谷对岸的高速公路遥相呼应,呼啸而过的汽车增添了山乡的活力,让你无不感受到现在的乡村也正在逐渐加入城镇化建设、城市化生活的快车道,既有扎实的根基、独特的资源,又有发展的无限潜力和活力,对于这一变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感激。
惭愧之心
家乡留在每个人心中的印象是美好的,家乡目前的发展现状也是趋于美好的,但同时,全市精准扶贫的帽子还没丢、贫困人口还大有人在,经济发展模式不优,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还不足,通过观察和思考能逐渐发现一些问题,但很惭愧的是自己能力有限,真正能为他们解决的太少。
走访的贫困户李道生一家,户主83岁高龄,老伴儿73岁因长期受病直至瘫痪致贫,还一直独自抚养小孙女从一岁到现在上大学。没有直接经济来源,仅靠种田喂猪,村里为其一家三口办了低保,但面对孙女一年1.3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两个老人显得无能为力。在这次深入开展的精准扶贫中,之前将其纳入了扶贫范围,但在后一次的核查中又取消了被帮扶资格。面对这种年老+病残+上大学的多种难处,贫困似乎成了其必然趋势?有没有强有力的保障让其一家生活轻松些?抑或只有等到孙女大学毕业能自食其力了才能有所好转?我们此次去走访,只能一次性给予一点儿帮助,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这种情形,时刻在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小地方虞家板附近有两口池塘,每口占地近五百平方米,在儿时的记忆中,池塘储水充足,夏季是牛洗澡的好去处,后来被村民私人占用养鱼、养鹅,到现在完全被闲置荒废,有的村民在池塘附件挖水池自家取水用。听说这是以前村里搞大集体时用的,后来一直没人管。我在想,是否可以将其纳入目前正在进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中呢?好的水源、优势的地理位置都是可以利用的。
走访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李德升,拥有茶园20亩,今年新建茶厂厂房800平方米,通过引进外商将场地出租给一个浙商,浙商负责投放25台捻茶机、配备技术人员。现在茶厂从收购、制茶、销售各个环节都可完成。茶叶来源和销售不成问题,本村及邻村大量鲜叶每天都供应充足,收购价格从最初龙井毛尖60/斤到清明节前后一尖二叶20/斤,目前大叶茶只2-3元/斤;成品茶暂时没有申请专利品牌,通过散装批发和零售方式销售。目前茶厂最大的问题是电力供应不足,25台机器只开了15台,负荷太大会导致自动化的机器程序受损、损失正在炒制的茶叶。供电问题成了现在茶厂正常运转的最大瓶颈,直接影响到效益。如果电力允许,浙商将再投放10台机器,产量和效益将大大提升,相应的鲜叶收购量和收购价也将大大提高,直接增加茶农的收益和积极性。所以亟需单独组装一台专用变压器,需要投资10万左右,由于之前扩建厂房已经投入30万,李德升本人再无力投资,希望白杨镇政府和供电所能够依据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提供相关惠民政策。
一次看似平常的回家旅途,因为带着组织的嘱托、带着自己的思考,所以更是一次心路历程,经历了一次别样的洗礼。以后回老家,要多带着发现的眼光、思考的态度、对家乡父老负责人的心态,去发现问题,并尽自己所能去解决一些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