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龚建龙 张莉
如果问那些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你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跟师父学的。是的,所有纯正技术的进步,都有一个脉,即师承传统。先贤们不是开馆授徒,光大师门,就是暗房私授不二绝技。正如西方著名鞋匠夏奈尔所言: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这种传统铸就的工匠精神,精粹是工匠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对事业的执着。前提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过程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结果是手秉旷世绝技、惠泽世人。利川市人民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本鸿,就是这样的白衣工匠。他利用掌握的医学科技,治病救人,带出两支技精业勤的团队,底定了两家医院的百年基业。
师长技以治人病,秉仁术以救人心
何本鸿,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是一个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行动力的人。
别人参加工作了,都忙于谈恋爱结婚生子,他却在市内组织“英语学习班”,他集合了市内行业精英,一起深造英语,理由是学医的不懂英语是“穿草鞋打领带”,既不配套,也不好看,虽然在当时有些另类,但他硬是将英语学习班开了四期,受业人数近100人。当别人盘算修房建屋营造安乐窝时,他却在单位开了个“医学培训班”,将中医理论和西医办法进行综合培训,号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一时在山城成为绝响,影响空前。何本鸿爱学习的评价,也成为美谈。
“光说不练空把式”。1998年,已经是中医院副院长的何本鸿到同济进修1年半,专攻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提升他的医技有着深远的影响。2005—2008年三次参加硕士生考试终获成功,2008年一次考取博士成功。期间,在武汉一医院国家级实验室完成《基于有效成份增效配伍的复方中药自马合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课题实验,其博士论文《自马合剂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腹动脉蛋白组影响的实验研究》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同时期,以全省第3名的成绩考入全国中医优秀人才,从2012年起,他参加三届全国优秀人才大师级培训,并于2015年完成学业。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此时他已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为弘扬传统医学,他常年师从张介眉教授(博导)、屠晋文(全国知名心血管专家)、孙光荣(著名国医大师)、吴以岭(中科院院士)等大师,立足祖国传统医学,兼顾西医顶级发展趋势,力图将中西医兼收并蓄,探索一条适合国情与科学技术发展轨迹的创新之路。20年来,他在SCI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专著6本,其中《中药资源学》成为中医大学的教科书。
人怕出名。何本鸿功成名就后,各种“麻烦事”接踵而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慕名找他看病,他与来自陕西、山西、河南的病友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但也被层出不穷的病友咨询逼得筋疲力尽。2010年,一名患“乳糜尿”20多年的大妈找到他,流着眼泪讲诉着痛苦的病史,他耐心地寻问各种细节,一点也不急着开药处方,病人反复催促他:帮我开点特效中药,我难以忍受了!他轻声说,大妈,我会尽力帮您的,您不急哈,再给我讲哈你对哪些植物呀、药过敏这些。3小时后,大妈提着三副中药回家了,但一路嘀咕:这个何医生硬是问得多,这药行不行哟?一周后,她症状有所缓解,急忙又跑去找何本鸿开药,还是一样繁琐地问,还是一样慢慢地聊,还是迟迟不慌开药,弄得大妈一点脾气也没有。神奇终归降临,惊喜不期而遇,10副药下来,纠缠大妈的20多年的病痊愈了。现在的大妈是逢人便讲,开中药莫去乱找人哈,就找何院长!他的药硬是灵验!
高处不胜寒。专攻技术的何本鸿走的是一条积善成德、惠泽万众的技术孤芳之路,这条白衣工匠之路越走越高,越高越冷,越冷越孤独,这条路,他每一次成功,都佐证了他从事的事业是如此有意义,是多么有价值,更是完善人生观的一次又一次涅槃,可是,千锤百炼之后的清冷和孤单,又有几人能懂?几人体会?
高屋建瓴需前瞻,底定两个百年基
高度决定长度,眼光决定未来。这条管理科学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你的境界有多高,你的事业就会走多远。前瞻的眼光、超视距的预测力、谋定后动的判断力、心动就行动的行动力,往往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往往注定事业的兴衰荣辱。
讲技术,何本鸿有足以自傲的资本,谈及管理,他更是好“总管”,他以独到的管理理念,谋定而后动,奠定了两家医院的百年基业。
在利川市中医院,他的成功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来形容:接手院长时,这家县级中医院仅有临床科室3个,业务收入仅2000来万元。2013年他调离时,这家医院已有临床科室12个,营业收入近2亿元。在医院发展的蓝图上,院本部以全新的住院大楼和12个成熟科室支撑事业的基础,正在建设中的分院和即将建设的“亚健康疗养中心”如张开的两翼,正展翅高飞,医院发展的“局”分布合理、抢占了事业发展的制高点,奋飞的“势”有形有态,加上医保医改的东风吹拂,医院以轻盈的步伐进入新的征程,可以说事业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探寻其幽,我们看到了他所创“一三四管理”模式的威力,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纪律、服务、主人翁三种意识,凝聚人心,以形象、素质、专科、名医四大工程引领全局。
2008年,在资金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他坚持自筹资金3000万元,建起了一流的住院大楼,专科建设中,他大胆启用医技精进有成的年轻人,让他们当大梁,作支柱,以特色专科为旗,以设备更新为号,以引进技术成果为助力器,扩张式建设发展临床科室,到2012年度,成熟的科室增至12个,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
名医工程中,他大胆为年轻医生申请申报名医荣誉,在全院每个科室推介一名医生,将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诊疗服务推介给患者,促进了医患良性沟通,为医疗服务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为给医院发展找到新的机遇,2011年,他乾坤独断,抢先在南环大道西段购地150亩,力主建设第二中医院,同时,在佛宝山议定建设“亚健康疗养中心”,一下子拉开医院大发展的骨架,使中医院有了前进的底气和很好的发展蓝图,他这气势恢宏的大手笔,一时在山城医疗界掀起一股春风,医院如何发展?是走单一的技术老路还是走综合发展之路?是局促于一隅作斗室之飞还是放眼蓝天作九天之翱翔?这让众多医疗单位开始深思。他的一句话说得真是好啊,钱不是问题,观念才是问题,只要突破观念的窠臼,发展的资金问题,是找得到办法的!
2013年,组织将他调入利川市人民医院,为全市最大的综合医院掌舵。他经过调研和分析,心中勾勒出一张图景,再数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咨询论证,当年他就打出一套组合拳:建立新农合住院机制,以惠农惠民推进和谐医院建设;分离药物与治疗,将医生与市场分隔开来,让技术成为阳春白雪,成为单纯的技术绝响;调整科室布局,裁减冗肿部分,启用技术进步快的年轻人,成立全新的专科,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将成熟的专科推向技术的高级殿堂,将成熟的医技推介给病友市场,以稳固和拓展传统优势业务;优化全新的功能齐全的住院大楼资源,解决群众看病难和找不到门径的尴尬;重新规范和刷新门诊楼、急救中心和全院进出通道,重新布局医院人流物流环型线路,以疏为主,以导为辅,改善医院诊疗条件;建立全新的待遇薪酬奖励机制,引入“贡献大收入多”的激励机制,把病人反馈信息与业务成绩统一排队,将技术成功率与收入实现率挂钩,被实行多劳多得……经过两年运作,他的经验被总结为“15字”方针,即“强管理、重文化、拓市场、调结构、稳增长”,细化为“十抓十促”,全方位地升级了医院管理水平。医院老职工私下说,何院长脑子活、点子多、办法精,医院有了好的领头羊。
眼看城市医疗单位重叠,市场竞争激烈,而医院遇到发展瓶颈,他愁上心头。2015年初,在闭关深思一周后,他在院务上提出医院发展的三大设想:鉴于城市本部竞争、机构重叠和苏马荡将成为重庆避暑后花园的实际,力主在谋道建设第二人民医院,以抢占医疗先机,重点拓展周边市场;在推进健康大产业发展过程中,我院应有担当有作为,建议启动“湖北省亚健康诊疗中心”项目,提议在通过职代会确认并积极向主管部门申报,为医院进行高规格定位;当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而外出体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鉴于此,建议高规格高起点建设“利川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将常规检查和重大疾病早防早治纳入重要发展事项考虑,配备最强医生队伍,装备最先进设备,提升检测准确率,为医院补充发展后劲。他的话,引发了医院关于如何发展的大讨论,也凝聚了全院共同关心医院发展的人心士气。
戏中唱道:整日里枕戈待旦,盼的是战场扬威,整日里厉兵秣马,想的是一战功成。三年的励精图治,换来的是春风扑面:2015年,市人民医院在全省综合医院排名第38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名次。15个省级重点专科,24个州级重点专科,年门诊人次47万,年出院人次4.2万,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开放床位从3年前的750张增加到现在的1100张,临床科室从三年前的13个增加到现在的23个,这更是靠汗水和智慧凝结的成功。何本鸿在这些成绩中,厥功甚伟。
“你看准了的事,只管一路冲杀,拼搏终归会换来收获。”早已霜染双鬓的何本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他年轻而坚毅的眼神,透出的是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