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寺——对联文化之林

12-04 18:21  

回龙寺,位于利川市毛坝镇夹壁村,明代古刹,建于明天启年间。清代道光年间重建,清同治年间完工,历时19年之久。“回龙寺当年有丈余高石柱108根,每两根均刻有一副对联,至今仅存有4幅对联流传后世,太遗憾了。”11月30日,在毛坝镇回龙寺古刹遗址,毛坝镇文化站退休干部廖明扬,一边填写当年的对联,一边向笔者介绍。

回龙寺,位于利川市毛坝集镇以西12公里的夹壁村,该寺原为施南土司第二遗址,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距今已近400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扩建,同治三年(1865年)孟春竣工,耗时19年,其建设时间之长,规模之宏大。

据毛坝镇文化站退休干部廖明扬介绍,回龙寺以东西向为轴线,中轴对称布局,分为三圣宫、临观殿、正殿、观音堂四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5亩,其中正殿由高3.3米的48根石柱组成,每两根对应的石柱均刻有一副对联。相传,寺内对联均为当时乡孺名士陈长安撰写。

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利川知县金祖昌来到回龙寺,当时寺僧向他乞书“回龙寺”三字,金祖昌写了三字后并赋《夹壁回龙寺》诗一首:“山房雨湿近黄昏,借读传灯净六根。愧我腰无学士带,且留三字镇山门。”

“远观峻岭云峰秀,近睹清溪水月流。”“山水归图宁寺静,弹关入穷野林幽。”“大千世界闲舒拳,不二法门暗点头。”“夹壁腾辉佛烟幽明万古照澈三千世界,回龙霞烂神光远映千秋澄清四大部洲。”这4副对联均为阴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廖明扬说,回龙寺这4幅对联,现存于寺门和寺内两根柱上,反映了回龙寺当时的绝妙环境和地理位置,如果回龙寺全部保存至今,可算是武陵山区最大的文化寺庙和对联精髓,几十幅绝妙的对联让后人大开眼界,入门便有“临门舒雅”4个大字。

村民刘宝远介绍,原来的回龙寺周围,风景优雅,古树参天,白鹤成群,寺内殿宇宏伟、斗拱交错、雕梁画柱,美丽极了。如今的回龙寺,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风波强烈冲击,到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寂寞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现留下寺门供后人凭吊。

回龙寺所在的夹壁村,地形为两山夹一水,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10余公里。“ 当年,贺龙元帅曾率红三军曾在我们夹壁六进六出,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很多情景至今难忘。”今年70岁的老支书黄开榜说。

村民黄生舜介绍,1933年10月,贺龙率红三军从毛坝青岩进驻夹壁,前后在夹壁休整近40天。当年,夹壁河两岸,住满了红军队伍,回龙寺就住了整整一个营。红三军在夹壁曾在两次召开群众大会,贺龙在会上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等,并号召广大贫苦农民参军,会后,夹壁有100多人参加了红军。

“红军当年来到夹壁后,沿河两岸住满了红军,我父亲和乡亲们与红军亲如兄弟,红军前后在我们夹壁驻扎了36天,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黄开榜说,夹壁人头山上的红军洞,当年进驻了20多名红军伤员,乡亲们送粮送药,很多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