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黄连开花节节高——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科技扶贫助力利川黄连产业转型升级

12-15 09:56  

2017-12-13 15:48:57 来源:【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分享

中国利川网 全媒体记者 牟联文 实习记者 瞿琪 通讯员 覃宇峰

眼下,正是黄连采挖季节。大雪时节,记者驱车从利川城区出发,沿318国道经德建线抵达建南镇建竹溪片区,公路两旁,晾晒的黄连闯入眼帘,不可谓不“吸睛”。“我今年挖了两亩黄连,收入8万多元。”大道角村四组村民何祖万双手比划,喜笑颜开。

建南镇位于利川西北边陲,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常年温和湿润,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黄连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国黄连中药的保障基地,曾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黄连第一镇”称号。

建南镇有16个从事黄连种植的专业村,面积达5万余亩,年产值突破1.2亿元,黄连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以箭竹溪核心种植区大道角村为例,2007年,种植大户徐泽刚联合6户村民组建箭竹溪黄连专业合作社,经过10年发展,合作社社员已增至120户,基地面积达数千亩。

黄连全身都是宝。除根状茎(药用部分)外,一根黄连还包括须、叶、籽、花等,各部分仅在药用成分小檗碱含量有所差别。黄连须可制成粉末后作兽药添加剂,其花、叶可制成黄连花茶和叶茶。

去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与利川市联合共建武陵山区萝卜与功能蔬菜研发中心,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当地产业发展。今年初,中国农科院特色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梅时勇带领博士团队进驻建南镇,扎根大道角村,致力黄连花茶等新产品研究。

黄连花茶其实并不鲜见,利川及周边地区均有产品制作和销售,但受技术限制,其产品附加值极低。为提高黄连产量,连农一般直接把黄连花打掉。梅时勇带领专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黄连药用成分小檗碱对温度极其敏感,超过60度小檗碱便开始溶解,超过80度,就会完全分解。传统黄连花茶采用高温杀青工艺,破坏了小檗碱,茶的有效成分含量其实已很少。

今年2-4月,院地联合技术攻关小组引进设备,在大道角村开展科学实验,经过不同工艺路线遴选,不同杀青、摊晾、整形、干燥温度等参数调整优化,最终成功研究出预防“三高”疾病的“黄连花茶”、“黄连花菜”和“黄连叶茶”。同时,黄连种子食品、黄连茎叶须要饲料添加剂研制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

据攻关小组张冀芳博士介绍,全新蒸汽杀青法可瞬间完成杀青,很快破坏黄连花中酶的活性,保持黄连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减少生物碱的损失。“传统工艺的黄连花茶汤色灰暗,呈橙黄色,新工艺可保持黄连花本色。”

今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上,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帮扶箭竹溪黄连专业合作社研发的”黄连花茶“、”黄连花菜“、”黄连叶茶“等新资源食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观赏、品鉴和贸易洽谈。

黄连产业大有可为。眼下,箭竹溪黄连专业合作社忙着筹备建设加工厂,徐泽刚一天到晚腿不着地,寻找厂址、设计厂房、落实资金、引进设备,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续。“保证让大家今年过年就可以喝到黄连花茶。”徐泽刚目标坚定。

12月8日,建南镇政府召开黄连产业发展推进会,进一步明确黄连产业发展目标。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发挥箭竹溪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有效承接苏马荡民宿产业,通过建设黄连小镇、黄连民宿村、黄连科技培训中心、黄连电子商务、黄连农耕文化体验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黄连花茶为例,其量产后,每亩每年可为连农增收2000元。按建南镇现有5万亩基地计算,每年可增收1亿元,相当于新增一个亿元产业。依托建南现有黄连资源,2018年,预计可加工生产黄连花茶10吨,黄连叶茶100吨,黄连花菜20吨,按现有市场价计算,其前景十分可观。

(责任副总编:牟黎黎  责任编辑:牟黎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