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永跟党走”活动感悟(唐锡銮)

©原创   07-20 15:30   唐锡銮

少小离家跳农门,

白头回游眺木城,

满目青山依旧在,

人生短暂叹前程

这是5月23日回村所悟的一首打油诗。是日,阳光明媚,独自驾车,悄然回村。沿着小时读书放牛的小道走走停停,千年古道的石板路,依稀可见几块。山泉汇集的小河水,潺潺流淌不停。打算第一个拜访上届村书记,也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同班同学冯炳发,却因外出打工几年了无音讯,却见到80多岁的老大哥唐锡文,手足之情浓烈之深。在我像小时耍娇似的要求下,小时你带我耍,老了我陪你玩,一路闲聊瞎侃。来到曾经风靡几千年的古代驿道关口卡门“木城”。站在卡门处,走在石梯上,听着老哥的述说,望着蜿蜒的千年石板古道所思、所悟、所感、所叹。

原本我每月都必须回趟家,专门给我八九十岁的母亲,扯眼睫毛,使之免受因年老体衰眼皮下垂,眼睫毛倒刷眼珠而流眼麻泪看不见的痛苦。同时,也陪妈妈讲讲话,摆摆家常。我想算这是孝道吧。但听得最多的是妈妈“叮嘱”,儿行千里母担忧!

当然,我回家是在平常不过之事。却相对周围的人来说,尤其是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伙伴们是比较羡慕的。有时,一些亲戚朋友,儿时伙伴,小学初中同学,村干部遇到了都拉拉家常,说说农民如何脱贫致富,有些什么好的项目?有些什么惠民政策?农村怎么发展。还算幸运,参加工作后,曾在扶贫开发部门工作了几年,出于职责职能职业的原因,夹杂乡愁村情,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发展,想着同学朋友致富,力所能及的为村里出个点子,做点小事,帮些小忙,回馈亲朋好友对我的关爱。

按照这次活动的要求,我们做好规定动作,力求触及内心深处。在村支部召开的党员会上,我见到了曾经多么熟悉的面孔,再次聆听我启蒙老师的声音,也看到年轻后生们慷慨激昂的发言。村支部书记唐锡端所作的成绩、问题、打算“三段论式的报告”,使我们更加了解了村情民意。与此同时,在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畅谈的情况下,我被点名作开篇发言。后来居上、精彩纷呈,目标一致,共谋发展。

对此,在这短暂的三天时间里,将村情民意简述如下:

一、村里有“三点”发展变化。一是村里基础设施有了变化。村级主要道路得到硬化,村里有一条硬化的水泥公路。小组路、院子路有了雏形。要致富,先修路在人们思想上形成。而且有1.2.3.4.7五个小组人畜饮水得以解决,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二是种植业发生了变化。曾记否,此时正是春插秧栽秧时节,“芒种”打火夜插秧、犁耙水响似战场的场景,不见踪影,块块水田月光明,行行秧苗累死人的风景少见。取而代之是成片成坎的黄莲棚,大田大土上的遮阳架。也就是将传统农业种植大米、玉米改变成栽种黄莲、药材等经济作物,水改旱、坡改梯,种植方式变化,说明思想观念改变,经济意识增强。

三是村级阵地有了变化。离家出走到村里打证明时,大队办公室是木屋,没有办公场所。有一台收扩音机,大队干部有时通知开会都用收扩音机喊,我经常听到后,都告诉我父亲,明天到大队开小队长会议,读小学时的操场是我们亲自挑土填平的,学校建在山坡脊梁上,刮风下雨、落雪扫令、上学放学上下及不方便,如今村委会和学校一起搬迁到坝上,进行了新修,搭建了围墙,硬化了操场,既安全又方便,既增强了凝聚力,村民办事也有固定点,尤其朗朗读书声、勾起童年读书情景。

二、村里有“三个难点”。一是全村尚有134户贫困户340多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而且老弱病残,且无支柱产业,要在规定期限内脱贫致富较困难。二是村级经济为空壳村,且为债台高筑的债务村。没有村级经济来源,无力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有群体上访倾向。因过去村里控制四队的山林、树木被砍伐变卖,且为连片剃光头式的由他人买卖,四队村民和全村其他村民意见较大。据说已上访多次,省、州、市都有记录,但没有具体答复,村民怨气较大。会场上在家常住的党员干部都群情激昂,言语该硬,此事有待妥善高处。

三、村里发展“三点”建议。一是因地制宜谋发展。丰竹坝村必须靠山吃山,大力栽种黄连等药材,老百姓才有稳定收入。二是切实加强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公路,人畜饮水等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实施村民自治,管护好,利用好才能享受好。三是切实加强村支两委的团结,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丰竹坝村曾经是党组织后进村,且为告状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内耗严重。此届村支两委在建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直部门的帮扶关爱下,增强了团结,形成了共识,腾出了手脚,有了时间和空间为老百姓服务机会,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从而才有了一定发展。呈现出一个好的兆头。在此,也作一首打油诗结束。

 

老支书  新党员,

和衷共计谋发展,

东边枫竹君子苑,

西边金塘藏黄连,

南有木城川眼石,

千年古道万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