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在行动】用真情“走”进群众心中

03-30 18:34  

中国利川网 恩施日报记者 何冶 通讯员 田兰芳

  这里是利川市文斗乡碑梁子村,紧挨着湖北的“西极点”——同乡的青龙村。山高路远,在这里有切身体会。

  碑梁子,离文斗乡集镇有1个多小时车程,离利川城区更有近4个小时车程,是省级重点贫困村。

  碑梁子,水土很特别,这里的特产青菜,下牛肉烧火锅特别甘甜,而同样的菜种,移栽到别处,就有了苦味。

  2017年3月,利川市食药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脱贫攻坚的重担,就压在他们肩头。

  “作为“尖刀班”,越是条件艰苦,越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越要有良好的工作纪律,才能战胜贫困,才能赢得群众的口碑。”扶贫工作队女干部邹方琴说。

“走”进群众心中

  3月23日,碑梁子下着“太阳雨”,走几步,就一身汗,雨又把人淋成了落汤鸡……

  此时,通往该村五组70多岁贫困老人孙文淑家的山间羊肠小道上,泥泞得让人找不到地方下脚,一步一滑,从山脚爬上半山腰的40分钟路程里,邹方琴健步如飞,几个大男人在后面走得腿脚发软。

  邹方琴,刚刚30岁出头,短发披肩,颇有几分干练;眼镜后的一双眼睛很有神采,干练中加了几分女性特有的柔美。

  今年1月,利川市食药监局选派优秀干部组成“尖刀班”,进驻碑梁子村。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了解农村,什么农活都会做。作为年轻干部,我申请进“尖刀班”锻炼。”邹方琴主动站出来。

  其实单位领导和同事都知道,她的女儿才一岁多,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

  “我丈夫是教师,工作时间固定,家里还有两个老人,照顾孩子没问题。”邹方琴说。

  最终,这份年轻人特有的闯劲打动了单位领导,她如愿进入“尖刀班”。

  下雨天,正是邹方琴走村入户的好时候,村民大多在家中休息。

  2月12日,邹方琴刚加入“尖刀班”的第一天,也是走这条羊肠小道,她和另一名队员第一次去孙文淑家。

  天下着雨,两人走着走着就迷了路,走进了山谷,怎么也找不到上山的路。两人你扶着我,我拉着你,在腊月间的雨中、在灌木丛中钻进钻出,不知道爬过几道高坎,不知道翻过几层梯田,当两个“泥猴子”出现在孙文淑面前时,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奶奶被深深地感动了。“干部们太辛苦了。”孙文淑说。

  走访贫困户的路,一直都很辛苦。

  不是每次都有伞遮雨。山里的春雨,说下就下,于是邹方琴的包里,时刻带着两个大塑料口袋,一个罩头,一个披肩。

  碑梁子最远的是二组和三组,群众散居在大山之中,由于路没有硬化,下雨天里搭乘摩托车都不安全,只能凭脚走。走访这两个组的贫困户,最近的要走1个多小时,最远的要走近3个小时。

  从2月12日到3月23日,除去春节假期,只有短短33天,邹方琴就靠着一双脚,走访了46户贫困户,将扶贫政策宣讲下去,将群众心声收集上来。

  工作“走”出来了,而脚下的塑料雨靴却走“穿”了一双……

“挺”起百姓口碑

  在孙文淑家后不远处,70多岁的五保户老奶奶敖天珍正在家里砍红薯。她腿脚不利索,颤颤巍巍地迎上来,拉着邹方琴的手,一定要一行人去她家坐坐。

  刚从地窖里捡出的红薯,满是泥土,邹方琴毫不在意,卷起袖子拿起菜刀就帮老人砍红薯,一边砍一边和老人聊天。

  “老辈子,这几天您的腿还在疼吗?”“今年准备种些什么?”点点滴滴,全是冷暖小事,就像“老辈子”那句称呼,她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人的后辈。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小堆红薯砍完。

  “老人身体不好,我多做一些活,她就能多休息一会儿。”邹方琴说。

  老人看见邹方琴要走,急了,赶紧上前两步,抓着邹方琴的手:“快到饭点了,今天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吃顿饭,每次你都过来给我帮忙,却从不肯吃一顿饭。”

  “老辈子,工作队有工作餐,我们有纪律,不能在您这里吃饭。”邹方琴赶紧推辞。

  “你喊我一声老辈子,就不是外人,吃顿饭犯什么纪律?”老人有点急了。

  最后,邹方琴还是没有留下来吃这顿饭。“工作纪律有要求,不能给群众添一点负担。”她说。

  临走时,孙文淑对笔者念叨:“这闺女比我的亲孙女对我还亲,一定要好好宣传她。”

  纪律是作风的保证。

  2月13日,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就在这一天,年仅一岁的女儿发起高烧,邹方琴硬是“狠心”地托丈夫照顾生病的女儿,自己继续奔走在走村入户的路上。

  “临近过年,村里烧柴火的群众多,要进每一户宣讲防火知识,查找火灾隐患,每个人都有走访任务。我一走,就加重了同事的负担。”邹方琴说。

  邹方琴一直坚持到2月14日的下午5点半,才带着焦急的心情赶回家中。面对病中哭闹的孩子、略带责怪眼神的丈夫,她没能忍住泪水。

  仅仅在家待到2月21日,邹方琴还是“狠心”地放下尚未痊愈的女儿,踏上了归村的班车。

  “一个多月来,双休日都没回过家,对家庭我是愧疚的,虽然家人比较理解。”邹方琴说。

  而在这份愧疚的背后,换来了群众的称赞,也换来了群众的信赖。

  碑梁子,这份口碑将继续流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