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会精神】以项目为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

07-10 18:47  

利川市发展和改革局 向益猛

市委八届六次全委会要求《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出培育壮大四大产业集群,努力建成湖北特色产业增长级核心板块。这是全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利川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围绕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发改局着力从项目工作入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三大变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推动质量变革。要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治理结构规范的现代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实施“一乡一业”计划;要围绕特色资源和四大产业谋划重点项目,深入实施“三乡工程”“聚引行动”;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

二是推动效率变革。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完善管理机制,整合优化县域创新创业资源,切实增加创新驱动发展投入,切实提高科技惠民服务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加速人才集聚,积极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县域经济集聚,切实加强人才的管理,引导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发展中,以事业引进和留住人才。

三是推动动力变革。加快打造创新、投资、开放“三大引擎”,尤其要突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最强支撑;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探索“新零售”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

(二)聚焦“四大产业集群”,拓展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

牢固树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意识,增强“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一是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创建腾龙洞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苏马荡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两大品牌,促进全域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知名度、旅游产业融合、旅游扶贫功能四大提升。

二是做强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聚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壮大“一红一绿”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研究运用,构建“利川红”“龙船调”区域公用品牌认证标准体系。

三是做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药、医、康、养、游”统筹发展,建成一批“产、学、研、用”骨干企业群,实现一二三产业和关联产业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围绕香连片、黄连上清片、黄连胶囊,积极开发中药饮片、中药衍生品,争取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项目落地。重点实施“出口菜工程”,推进莼菜产品深度研发。

四是激活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潜能。推进风电、水电、页岩气开发,重点推进“枫1井”天然气勘探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实施“气化乡镇”工程,完成利恩、利咸管道改造工程。加强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设施建设,引导能源替代健康发展,形成清洁、安全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到2020年,力争清洁能源消费增量占全部能源消费增量的85%。

(三)采取“四项措施”,把高质量发展落实在项目上。

坚持“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工作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地围绕“四大产业集群”谋划项目、推进项目建设,做大发展底盘。一是强化投资调度。强化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调度,重点对5000万元以下项目进行梳理,确保所有在建项目产生投资应统尽统,增大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二是夯实项目“两库”(建设库和储备库)。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特色产业、重大生态环保、重大民生工程“四个重大”和“四大产业集群”,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并充分依托全省“两库”管理平台,严控入库标准,按照县级500万元及以上、州级5000万元及以上、省级1亿元及以上的标准分级审核入库,储备库项目投资总量不低于本级上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总量的2倍以上,其中年度可审批和可开工的项目不低于储备项目个数的30%。

三是强化资金争取。向上抓争取政策,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融入全省“一元多层次”和州委州政府“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的重大布局,突出全省10大工程建设和全州5大关键短板,做实项目向上申报;向外抓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一会一节”以及省内外招商引资推介会,精心谋划项目、精美包装项目、精确推介项目、精细服务项目,力争2018年签约项目25个以上,签约资金52亿元以上;向内激活社会资本,加快推进拟建PPP项目的前期工作,择优遴选社会资本合作方,力争新开工建设4个以上。

四是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融资工作,贯彻落实促进民间投资“26条”政策措施,深入放开民间投资准入。利用“1+5”平台,引进私募股权投资或风险投资,逐步降低企业对银行机构贷款的依赖度。积极探索PPP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