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丁莉 实习生 张银池 通讯员 冉圣恩
“每医好一位病人,内心都是有成就感的。记忆最深刻的,不是治好了哪个病人或是治好了多少病人,而是用尽所学却未能保住病人,那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久久不能忘掉。”说到从医28年来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时,杨胜奎如是说,也正是这份无力感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杨胜奎正在看CT片子
杨胜奎,副主任医师,东方和谐医院外科主任,利川市“十大名医”之一。自1990年从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利川,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
“父老乡亲更需要我”
谈及选择从医的原因,来自利川偏远农村家庭的杨胜奎思绪飞回到高中时光。在恩施读高中期间,弟弟长时间生病,当哥哥的杨胜奎只能时常挂记。爷爷奶奶相继生病离世,那时候电话未普及,交通也不便,家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所以也没写信告诉他,直到放假回家才得知消息。未见上两位老人的最后一面成了他心中的遗憾。
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庄稼人们普遍认为老人们上了年纪后生病离世是自然规律。杨胜奎看在眼里,心中为乡亲们做点什么的想法迅速生根发芽,他坚信,爷爷奶奶如果能得到有效救治一定能延长寿命。这也促使他在高考毕业填报志愿时只填写了医学专业。
学好医术为父老乡亲解除疾苦就此成为了杨胜奎从医的初衷和信念。
1998年,杨胜奎在武汉市儿童医院进修一年后,当时的科室主任想他留在该医院,但他拒绝了。他说,武汉的资源这么好,相比之下,利川的父老乡亲更需要他。
患者信赖的杨医生
28年间,杨胜奎先后在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从事临床外科工作,两次到武汉市儿童医院进修,多次参加烧伤、腔镜手术培训,对各种普通外科、脑外科及烧伤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和同事一起讨论患者病情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杨胜奎对患者总是轻言细语,非常耐心。
从医的头几年,杨胜奎住在医院职工宿舍,常有病人家属主动提出去他家吃饭,有时上晚班走不开,“那把钥匙拿来我们自己去。”于是病人家属们就自己买菜到他家做饭。那时候大病房里有十来张病床,尽管有时不是他上夜班,杨胜奎也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到病房中间的走道里,和患者及家属们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氛围热闹又轻松。
来自忠路镇的患者刘某,近两年患了慢性胰腺炎,自去年年底接受手术后,每个月仍需到医院接受治疗。“之前州中心医院建议我去武汉治疗,但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前后已经花去十几万元,实在是负担不起去大医院的费用了。”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刘某辗转联系到杨胜奎,“听别人说杨医生医术好,对病人也负责,我相信他,找他做了手术。有什么搞不懂的问到他,他也是不厌其烦地解释。”目前,刘某的病情已经控制下来,正等待接受第二次手术。
“必须对病人负责”
“对每个病人我问心无愧,这也才对得起我的职业。”但提起家人,杨胜奎自认是有愧的。
妻子也埋怨过他。工作28年来,杨胜奎从未休过公休假。妻子十几年前从护士岗位转到行政岗位,上班时间有了规律,经常在周末、法定假日和朋友们外出旅游、徒步,看着同行的朋友往往是一家人一起,可她每次就一个人,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
仅有的一次例外是在2015年。因为工作调动原因,杨胜奎当年9月底在原医院停班,到新医院还没有正式上班。为偿妻子一个心愿,国庆假期,他陪着妻子去了广西桂林。
妻子说,埋怨归埋怨,但同样在临床一线工作十余年的她很理解丈夫。“当医生就是这样,就算休息在家,只要一个电话,就必须马上赶至医院,所以我也慢慢习惯了他不能陪我出门。”
记得孩子出生那天,距预产期还有几天,夫妻两人都正常上班。妻子突然腹痛发作,检查需剖腹产,当时杨胜奎正在手术台上。产科护士拿着剖腹产手术同意书找他签字,他没有停下手上的操作,告诉护士同意妻子先手术,他把这台手术做完后再把签字补上。等他手术做完,孩子也出生了。
查看病人病情
“手术台上一分一秒都很关键,容不得我有半点分心,医生必须对病人负责。”说起这件事,杨胜奎的表情依旧严肃。
东方和谐医院院长周学中对这位下属、也是多年的同事赞赏有加,“杨主任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对工作满腔热情,对病人似亲人,对技术精益求精,深受病友的爱戴,堪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