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侯武林
金那银儿梭大型歌舞剧演出现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追寻大美利川文化40年发展足迹,离不开文化机构变革之路:1978年改文化教育科,再次成立文化教育局;2001年,文化局与体委、文联合并,成立市文化体育局;2010年,加挂新闻出版局、文联牌子,改“科”为“股”;2015年10月,文体局、广电局两个正科级单位合并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加挂版权局、文联牌子。全系统现有在编在岗职工113人,内设办公室、文化艺术股、体育事业股等9个股室,10个二级单位和14个乡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利川文化底蕴深厚,有江南明清庄园大水井古建筑群落、千年土家古堡鱼木寨,有肉连响、利川灯歌、利川小曲民族文化“三绝”,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先后将“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示范先进县”、“中国山马第一城”、“中国歌舞之乡”等荣誉称号收入囊中。
文化艺术再攀新高峰
40年前,《长江歌声》盛赞湖北群众艺术巡回辅导演出团演唱的《龙船调》有着浓重的湖北乡土气息。2002年12月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悉尼歌剧院音乐厅举行独唱音乐会,将《龙船调》唱响世界。40年后,优秀青年指挥家司马健楠以交响乐的方式,在亚洲最大溶洞中演绎《龙船调》,让世界“洞听利川”。近年来,利川以实施“一县一品”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以《龙船调》为代表的利川民族民间文化先后10余次走进央视,龙船调文化品牌获得“全省十大特色文化品牌”榜。
民间文化活动周原生态表演节目
一边是传统文化重放光彩,一边是群众文化蓬勃开展。改革开放40年,利川文化犹如一朵双生花,美丽绽放,相融相生。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初步形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能够满足城乡群众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自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以来,全市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非遗展示馆1个,可容纳1000人的剧场1个、综合性体育场1个、室内体育馆4个;结合“六城同创”,围绕“一江两线”,建设具有休闲、健身功能主题公园多达40多个。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0个,文化广场320个,百姓大舞台100余个;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升级改造,基本实现文化体育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598个,实施“村村响”、“户户通”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遗产传承有力。全市共有文物保护点264处,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94处,每年争取文物保护资金近亿元,对全市文物进行保护修缮。目前已有10多处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各文物旅游景点年均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建立起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公布代表性传承人54人,编辑整理出版《肉连响》、《利川遗风》、《夷水歌谣》等10余部非遗丛书。以肉连响、利川灯歌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走进央视,2018年9月15日,《肉连响》正式成为省九运会比赛项目,并作为2018年全省广场舞特邀节目参赛。
文化之花开满山乡。建立群众评价和需求反馈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两馆一站”实现全年免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20万人次。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800余场,“送戏下乡”1000余场,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
“一会一节”开幕式现场
从2002年的音乐电视片《龙船调》和《清江绝唱龙船调》先后在央视3套、12套播出后,时隔十年,大型民歌舞音画《金那银儿梭》、摆手舞《舍巴人》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省级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2017年歌曲《龙船调的家》获湖北音乐第七届声乐作品“金编钟奖”,《大山坳的篮球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7优秀原创网络视听作品”,雨燕长篇小说《盐大路》获中国土家族文学创作的最高殊荣--“土家族优秀作品奖”。2018年9月15日,在“一会一节”开幕式上,8000多名演职人员奉献了一台气势恢宏、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突出了“同唱龙船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展示了利川灯歌、肉连响、山民歌等民族文化,彰显了利川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全民健身再掀新高潮
体育兴则国运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利川是生态宜居的避署胜地,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凉城”,适宜田径、徒步、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训练,同时也是优良的夏季训练基地,全民健身氛围十分浓厚。
近年来,利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成立利川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全民健身工作实施“三纳入”,以举办省九届民运会为契机,投入4200多万元,对清源体育场进行改扩建,新建成全民健身中心一个,目前全市拥有“一场三馆一中心”和1600多个体育场地,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75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为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群众体育如火如荼。全民健身活动深受各界追捧,全民健身联赛也由原来的“四球”增至“五球”、“百盛杯”男子篮球赛已连续举办10届,连续三年举办山马赛,2018年升格为国际级,吸引来11个国家和地区35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承办“国际汽车城杯”中欧篮球明星对抗赛、民体杯全国高脚竞速比赛、中国CBSA中式台球冠军赛、“苏马荡杯”中国龙胄最美乡村门球赛等国内外高规格体育比赛,丰富了群众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2004年,业余体育爱好者张春玉在北京参加第六届老将田径运动会,荣获三块金牌。2010年刘鸥获得第十六届亚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和组合项目冠军。2013年,成功承办恩施州第七届运动会,利川代表团实现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个第一;在恩施州八运会上,利川代表团获得110枚奖牌,获优秀组织奖。在2018年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利川代表团取得金奖总数(16个)和总奖牌数(62个)双第一的优异成绩,同时肉连响正式成为省九运会比赛项目;表演项目技巧类《山鼓魂》直接参加2019年全国民运会,刷新了利川籍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的最好成绩。
体育人才层出不穷。以省、州、市级传校为龙头,全市体育协会、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以体育培训中心和体育俱乐部为依托,开展义教进校园活动,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我市运动员易思琪在2018“康纳斯杯”全国青少年体操总决赛U9系列中暂获4金1银,运动员杨驷骏加入Jr.NBA中国代表队,今年8月8日在美国奥兰多参加Jr.NBA世界冠军赛。累计向国家、省、州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00余名。
2018年6月柏杨坝镇“龙船调的家”乡村音乐旅游节现场
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40年实践证明,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同时也是一种竞争力。
2012年9月,我市召开全市文化工作大会暨第四次文代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推动利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勇气与决心。
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依托良好的生态、浓郁的文化、凉爽的气候,先行先试地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做好“文化+、体育+、旅游+”三大加法,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文化+体育”。创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推进文化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连续三年山马赛开幕式举办地利川市东城街道办事处白鹊山村,依靠“山马+旅游”走上了小康之路。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评价:“没有利川,就没有中国山马。”
“文化+旅游”。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发挥本土特色文化优势,培育更具内涵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2005年打造以土家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2008年,利川与全国其他7个县市荣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推出《古井情韵》、《同唱龙船调》、《诗韵利川》等文化旅游专场文艺节目。
谋道镇举办2018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
民宿旅游的兴起,把文化振兴推到了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实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仅今年前8个月,全市民宿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带动1万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举办苏马荡杜鹃文化旅游节、南坪农耕文化旅游节、柏杨坝镇乡村音乐旅游节、谋道候鸟文化艺术节等富含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活动500多场,村民自发组织文化娱乐活动100余场,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800多个,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全市共有文体产业市场主体256家。十三五期间,谋划重点文体产业项目22个,建成省州文体产业示范基地4个、新推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单位1家。借助“利川人”大会,签订国家夏季体育训练基地、红春滑雪场等等一批体育产业项目。在建生态文化体育城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拟建全民健身中心一幢,配套室外慢跑道、攀岩、滑板等运动娱乐项目,可容纳3000多人休闲健身,是目前利川唯一一家全新概念的健身中心。成功探索“体育+”发展模式,2018年的全民健身联赛和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腾龙洞”杯利川站(国际赛)均成功进行全市场化运作,实现效应效益双盈,目前积极筹备白鹊山体育特色小镇健身项目。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或许是无形的,却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有力的。我们坚信,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并将持续发酵,温润滋养利川每一块热土、每一个人!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陈玄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