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话月半

08-16 20:12  

陈亮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夜翻唐诗,见李商隐《中元作》一诗,便想起幼时深山里经历的月半节来。

在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地,知晓中元的人不多,这个节日多被叫作月半,且时间定在了农历七月十二。自小常听村中老人念叨:年小月半大,小鬼也放三天假。幼时并不知晓其来历深意,只是略微知道,这个节日一定是很休闲很自在的,可以轻轻松松不事农事,至于究竟为什么,倒是无意探寻。

村庄少闲月,七月算是一个。土豆收完,玉米尚嫩,秧苗还在生长,村庄农事得以暂歇,村庄人家有闲情来过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

按村中习俗,春节讲究“拜”,要主动走出去,带点礼物走亲访友。长辈家是必去的,兄弟姐妹间也可串门,算是亲情的一种维系。而年中的月半节,主要讲究“接”,多是长辈老人主动备好丰盛饭食,接子女回家过节,所以这个季节的村庄也同样热闹非常。

幼时所居深山,村庄婚配多是自给自足,所以亲友间往来,也多囿于本村。平时田间地头常碰面的人家,择这个节日聚在一起,闲话农事,拉拉家常,亲情也便更融洽。也有部分在平日里略有罅隙的亲友,也可以趁着这个传统节日,借机放下隔阂。接了要去,去了还要一团和气,那些琐碎的日子里积淀起来的鸡毛蒜皮也便在鸡鸣犬吠、儿孙绕膝的欢乐中自然消解了。想来,这个节也是乡村里独有的一种人际关系经营方式。

常想起儿时某年的七月中,平时各居村寨的姨娘、舅舅几家大小齐聚外婆家。晚饭后大家就着月色坐于院子中,长辈们互敬旱烟,明明暗暗的烟火中,透出一种温暖和安详。我与几位表兄表弟会在坝子里奔跑打闹,做永不厌倦的简单游戏。七月的山野,夜静山空,蛐蛐唧唧,声声入耳,却透出别样的安宁,偶有几声狗吠传来,竟让这村庄之夜透出几分平和之气来。

平时各自忙碌,本少有静坐休闲之时,如此相聚,自然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至今记得那夜,几家人拉着家常,竟不觉至夜深,虽有蚊蝇来扰,也未失去谈兴。长辈们的话题从人情世故扯到村庄掌故,渐至到了狐仙鬼怪。孩子们停止了打闹,依偎在父母身旁,听他们讲那些久远离奇又仿佛近在身旁的故事,渐觉脊背发麻,此时再听到那狗吠,竟有凄惶之感,再看那月色下模糊的山峰剪影,也自有了几分恐怖的气息。越怕越想听,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不知何时竟趴在父亲膝头沉沉睡去。

那年之后,我们同辈的几位表兄弟各自上了不同的学校,几位姨夫也随流外出打工,以后每年月半,亲人再凑不齐整,像那晚的深夜闲聊场景一去不复还,想来是一种遗憾。

成年以后,一路摸爬滚打,回乡次数渐稀,也便远离了村庄月半节。偶尔于七月中的城市街角,见到有人焚化的纸烛,才想起这个节日来,忆起村居生活的惬意,也想而今渐行渐远散居各地的亲人们,相聚已然不易,年节的概念也隐隐淡去,心头便一阵怅然。

乡愁一动,便信手翻阅一些关于这个节日的资料,聊以慰藉。

追根溯源,中元节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与三元思想结合,因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太上玄元皇帝即老子李耳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民间逐渐承继,自此,三元节成。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弄通这些之后,对这个留在记忆深处的节日倒肃然起敬起来。原来少时的热闹聚会,竟是基于对已逝先人的追忆和祭拜。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影片《寻梦环游记》。这部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和落魄乐手埃克托在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冒险旅程的故事。

虽然片子的人物造型有些怪异,但并不影响这部动画电影承载的很多温情的元素:家人、梦想、坚持、误会和解等等,是一堂生动的死亡教育课。里面有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当人间世界中,最后一个记得他们的人也去世后,这个没有被记住的亡灵就会变成一道金光,随风而去,那便是真正的死去。

记得观影时被故事内容深深打动,那首《请记住我》的主题曲也被我反复听了多次。其实汉族的中元节,土家族地区的月半节,不就是这样一个维系亲情、追忆故人的温情节日吗?

“七月半,开鬼门,鬼门开了出鬼怪,鬼怪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面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上坟,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掉进河里回不来。”

此时再回想幼时念过的这首关于月半节的童谣来,也再觉不出诡谲之气,倒是念出了一些牵挂、一些温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