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派民歌收集情况介绍

09-10 14:50  

□谭宗派

清理收集民歌笔记

“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薅草锣鼓唱上坡。出嫁要唱“哭嫁歌”,送亡要唱“板凳歌”(文斗对《孝歌》的名称)。修屋要唱“上梁歌”,整酒要唱“说席歌”。逢年过节连更唱,两口子床前也盘歌。幺妹子儿啊小哥哥,苞谷林里耍哟青杠林里坐。大老汉儿啊幺婆婆,吊脚楼上唱哟火炉边上搓。一天喊得二郎叿啊,个个都是耍乐啰!”土家人爱唱歌,会唱歌,土家山乡——利川,确实是一个民歌的海洋。

1935年5月,谭宗派出生在利川县西门外砂石桥海坝院子,左邻右舍不是石匠,就是木匠。不是戏班子,就是玩灯头,那时这里堪称是一个民间歌曲的“大院子”。耳闻目睹,所以,他从小就喜欢民歌,会唱民歌。像什么《龙船调》《车灯调》《扇子歌》《闹五更》《石工号子》《抬二报靠》……等等,他从小就会唱会喊。但是,他认真收集学习研究民歌却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始的。1983年参编《利川土家族简史》,1985年3月至1989年7月,任《利川文化志》主编时,他才开始正式学习收集整理民歌,先后收集民歌50余首。2005年利川市民委为迎接湖北省音乐家来利川采风,聘他下乡在全市境内收集民歌,历时三个多月,不仅收集到各种民歌80余首,而且,还发现柏杨龙河、毛坝夹壁两个民歌村和柏杨杜家四代、毛坝白家两代、凉雾牟家三代民歌世家,以及柏杨龙河一个会唱《诗经》的老太婆(当年新华社曾发通稿)、一个唱民歌三天三夜不打重台的土家歌王牟奇祥(后被恩施州民宗委评为“民间艺术大师”。由他推荐进入央视演播大厅)。2006年8月,利川市决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任命他担任《龙船调》(后改名为《利川灯歌》)项目组组长,先后五年时间里,他数十次到柏杨、汪营、团堡、都亭等乡镇采访近百位老人和30多位灯歌艺人,收集灯歌30余首。总之,截至目前为止他先后共收集民歌100余首,至今还能唱民歌50余首。

部分民歌记录

30多年来,谭宗派收集整理利川民歌、学习研究利川民歌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川灯歌》的申报过程中,他以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一首歌为起点,进行音乐史、民族文化史的学习研究,从流传地域、音乐曲调、歌词结构、传唱历史以及歌唱者的民族属性等多方面,把《利川灯歌》与古代在巴蜀三峡两岸巴人中盛行的竹枝歌进行比较研究,终于认识到:《利川灯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代《竹枝歌》的活体遗存。是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自己的歌。从而把以一首歌《龙船调》为项目名的“不可成立”项目变成为以一种歌《利川灯歌》为项目名的好项目。这里应该说明的是:《龙船调》只是一首传唱很广的优秀民歌,把它作为项目申报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濒危”条件不相符合的。所以,以《龙船调》一首歌为项目申报是不能成立的。历时五年,第一次申报失败,第二次申报终于成功。2011年6月9日,《利川灯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川灯歌》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母体。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优秀代表。《利川灯歌》是一棵大树,《龙船调》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硕果。它们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是母与子的关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是民族音乐的瑰宝。申报成功,不仅使它们的传播传承弘扬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呵护,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前景。而且,使它们的生存发展和应有权力权利也能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有效保护。

2、在收集整理利川民歌过程中,他发现《利川薅草锣鼓》有“武锣鼓”“文锣鼓”和“夹锣鼓”三种演唱形式。武锣鼓由锣、鼓两种乐器组成,锣鼓师傅就是歌师傅,都由男人担任。文锣鼓由锣、鈸、鼓、马锣四种乐器组成,锣鼓师傅和现在的节目主持人差不多,只在歌唱间用韵白把不同段落联结起来。歌师傅由专人担任,可合唱,可对唱,男女皆可领唱。夹锣鼓由两拨文锣鼓加竹笛和唢呐组成,其演唱形式与文锣鼓相同。从他了解的情况看,现在国内尚在流传的《薅草锣鼓》都是武锣鼓,而夹锣鼓已经失传,文锣鼓仅在利川柏杨龙河一带还保存完好,已成孤品,濒临灭绝。利川现存薅草锣鼓“穿山号子”是鄂西南民歌高腔的典型代表,其中“四六句穿歌尾子”,有合声,非常奇特;“五句子”歌,起源古老,歌词巧妙,曲调多样,在文人歌坛上早已失传,但在利川薅草锣鼓中却到处都是,而且非有不可,异常珍贵。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来利川对他进行采访,把《利川薅草锣鼓》(文锣鼓)录制成影片。7 月,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后,获得观众广泛好评。

二本著作

3、由他主编的《利川文化遗产撷英》(2009年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利川灯歌》(2016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入传统民歌100余首,已成为不少人学习研究传唱利川民歌的工具书。由他最先发现采集推介的“四六句穿歌尾子”《太阳大得狠》和灯歌《双手扒着妹娃的肩》,群众最为喜欢,各群众歌唱团队争相传唱,已成为人们演唱的珍品。4、由他主笔撰写(后与与张堃合作)的《对湖北省濒临消失的“薅草锣鼓”的田野采风及思考》一文,2006年4月已载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音乐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传承演变、内容特征之根源和有效保护》一文,2007年12月载入湖北省文史委员会、省社科联、省文化厅主编的《荆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先后在《恩施日报》《巴文化》等报刊发表。2010年《利川文化遗产撷英》获“恩施州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及恩施州“五个一”优秀奖。其中所录《利川孝歌》3000余行,已成为民间办丧事陪亡人民间歌手的“传本”。

向鱼木寨老人学习民歌

2019年9月9日星期一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