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惠民生

10-09 18:34  

中国利川网讯 全媒记者 李锟 通讯员 丁亭

黄连基地

利川素有“华中药库”之称,独特的区位和气候优势决定了其适宜多种药材生长。

目前,全市各类药材总面积达30万亩,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天然名贵。利川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坚实,据载历史已有600多年,是华中药库的核心区,境内适合大部分药材生长。

近年来,利川市多举措促进中药产业和中医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中药产业领头雁

马蹄大黄丰收了 李传书 摄

利川“中华药库”中,黄连和大黄是药库中的两朵奇葩。

黄连产业带头人叫徐泽刚,他潜心研究黄连栽培30多年,创新并成熟总结出“稻连轮作术”高产技术得到权威专家认可。这项技术特以徐泽刚的名字命名,被定义为“徐泽刚黄连高产栽培模式”。

为此,他靠着手中的“土技术”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个人荣获“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50多岁的徐泽刚出生于利川市建南镇大道角村,是远近闻名的“黄连土专家”,为山区黄连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徐泽刚牵头成立了利川市第一家农民黄连专业合作社——利川市箭竹溪黄连专业合作社。

徐泽刚为了让大家的黄连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销路,一边深入社员家中传授他多年总结出的高产技术,一边为合作社跑市场,该村村民都跟着富起来。

黄连产业后发优势强劲,随着产业加快发展,黄连带动康养避暑民宿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

2018年,数千名重庆、武汉等地游客到箭竹溪避暑休闲,“黄连+旅游”已在黄连产业链中崭露头角。

提到利川大黄,就不得不提龙祥云。今年45岁的龙祥云是勤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返乡农民工”是龙祥云对自己的形容,她早年在广州从事化妆品销售,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一次返乡探亲的过程中,看到家乡大量土地闲置荒芜,无人耕种,龙祥云很痛心。

如何把这些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呢?这位在外打拼了多年的女人想到了大黄。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喜冷凉气候、耐寒,种植多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地区,元堡乡的气候、土壤刚好适宜。

元堡乡的老百姓有多年种植药材的习惯,无论谁家谁户,都会在仅有的田土中划一块出来种植大黄、贝母等中药材,只是苦于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种植药材并没有让群众富裕起来。

龙祥云算了一笔账:一亩大黄三年投入不到3000元,三年达到丰产,扣除成本每亩纯利润可达1.2万元。

2010年,龙祥云决定回乡种植大黄。毫无种植经验的她,先后到全国各地从零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取经回来后,龙祥云便自己尝试种植大黄,没想到这一种便成功了。

大黄种植成功了,销去哪里呢?龙祥云凭借多年积累的销售经验,踩着高跟鞋到全国各地找销路、到各大专业药材销售市场挨家挨户发名片,就是用这种“土办法”加上优质的产品,她硬是在销售市场中闯出了一条路。

曾经种在土里“愁嫁”的大黄,如今有了好的销路,老百姓的种植热情被激发了起来。

如今,元堡乡已发展大黄基地2万亩,其中有1.8万亩的大黄都由勤隆专业合作社保价收购。

2013年,龙祥云联合另外几家种植大户成立了勤隆专业合作社,发展自有大黄基地1600亩,年产值近3000万元。

2017年,作为市政协委员,龙祥云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三大工程”活动中,找到乡政府主动请缨加入精准扶贫队伍,结对帮扶了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她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大黄种子,提供种植技术,成熟后按照市场价回收,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地受益。

大黄加工属于精细加工,很多程序都需要人工操作。在龙祥云的加工车间,常年有二三十人务工,旺季时一天会雇佣两三百人,并优先招聘贫困户。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不耽误农活又有了一笔额外收入。

经过几年的积累,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大企业都成了龙祥云的固定客户,旺季时每三天就会运走一大卡车的大黄。

“现在的大黄真的供不应求,每天都有人催着要货。”接下来,龙祥云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推广发展马蹄大黄这一优良品种。

从自己跑销路学经验,到如今经销商主动找龙祥云收购大黄“取经”,从自己发展到带动贫困户发展,她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带头人。

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抓中药

今年以来,利川市中医院在全市持续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为基层群众义诊及送医送药。

中医院派出内、外、妇、儿科室专家,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给出科学的中医药调理的建议;开展医学业务讲座,为基层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诊疗理论。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优势,更有效突出中医药业务发展、专科特色,进一步听民生、解民情、送健康,市卫健局于2019年5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医中药村村行”中医服务进万家活动,活动由市中医院具体落实。

目前,利川市中医院已在多个乡镇开展“中医中药村村行”活动。

“希望通过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介绍并结合义诊活动,使广大市民们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优点,以及中医特色疗法;在宣传中药文化的同时,提醒群众注意养生保健,提升生活品质。”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利川市坚持“以点带面”方式,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利川市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强化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该市将民族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打造,突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是湖北省中医住培基地和利川市中医药工作的医、教、研中心;同时14个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建立了14个古色古香的国医堂,连接上下,作为中医药“枢纽”服务力量不断强大。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作为“网底”单位,不断完善硬件设备,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用房,中药饮片配备在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在5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利川市采取师带徒、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养;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推荐市级“名中医”参加州级“名中医”评选,成功申报了13个湖北省知名中医工作室;建立学术研究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交流,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及开展中医科研项目,编撰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土家族医药学概论》,填补了恩施州无国家级科研课题空白。

如今,利川市正依托自然资源、优质的生态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康养、民族特色康养服务业发展示范带,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东西部协作显真情

全仁夫接诊病人  牟联文 摄

全国知名脊柱外科专家,萧山中医院院长全仁夫,自2018年4月萧山区中医院与利川市中医院结成帮扶关系以来,全仁夫多次来到利川,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诠释了一代名医风范。

2018年5月27日,全仁夫同时为一名患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继发脊髓空洞症和颈椎退变、椎管狭窄的病人动手术;

2018年7月15日,全仁夫在利川为首例脊柱畸形矫形病人进行手术;

2018年8月12日,在成都开完研讨会之后,全仁夫连夜奔赴利川,在团队配合下,连续实施两台高难度手术,耗时9小时。

今年来,全仁夫又开始组织将骨科疾病诊疗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开到了利川,促进该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提升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查房、做手术、学术研讨,全仁夫每一次到利川来,都匆匆忙忙的,“手术第一,他心里面全都是病人。”利川市中医院院长助理刘杰这样评价全仁夫。

在萧山区中医院的帮扶下,利川市多个患有脊柱弯曲的病患重获了新生。忠路镇5岁的牟伦勋患有先天性脊柱弯曲,萧山区开展的“重塑人生脊梁”项目得知此事,免费为牟伦勋做手术,目前已经痊愈。

目前,“重塑人生脊梁”项目、“杏林天使基金”等项目已帮助6个需要帮助的利川孩子进行矫形手术,医疗帮扶资金项目总额30余万元。

自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与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以实际行动践行精准医疗扶贫,助力利川医疗发展。不仅派驻长短期帮扶人员,接收长短期进修学习人员,还开通了远程会诊平台,完成了PACS系统与HIS系统对接的前期工作;通过“重塑人生脊梁”项目、“杏林天使基金”项目在恩施州寻找先天性脊柱侧弯发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发育畸形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先后为恩施州9名患者(其中利川市患者8名、来凤县患者1名)进行矫形手术,还先后帮扶该市11名贫困学生,捐资助学15.85万元;合作建立了远程教学、会诊中心,捐赠价值40余万元的设备、器械。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