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不渝 石雕艺人45年的坚守

10-28 16:43  

中国利川网 记者 冉春平 实习生 冉维佳

每当夜幕降临,龙渠古镇忠路广场热闹非凡,跳广场舞的、散步的人们享受着集镇建设带来的方便生活,同时,古镇独特的石雕装饰艺术也让人们啧啧称赞,“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一番雕琢,摇身一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雕刻师真是巧夺天工啊。”

从“龙渠古镇·忠路”石刻、长廊护栏到茶博园的塑像,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不同题材的艺术造型,展现了石雕艺人高超的技艺。而这位石雕艺人便是民间工艺大师张祖毅。

张祖毅是张氏石刻代表性传承人之一,2015年6月,他被评为利川民间工艺大师。从事石雕工艺45年,对于张祖毅而言,这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祖传手艺,已经超越了谋生手段,成为了一份热爱与坚守。

1962年,张祖毅生于忠路镇合心村石雕世家,张氏石雕历经几代人的积累,技法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张祖毅的父亲更是精通石雕、木工。在张祖毅儿时的记忆里,在父亲身边玩石头、雕刀是最有趣的事情。长期耳濡目染,他对石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儿时的张祖毅聪明好学,尤其擅长书画,他的书法、美术作品常常受老师的夸奖,这也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石雕艺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学之余,他便拿起钎子敲敲打打,学得有模有样。

18岁高中毕业,张祖毅跟随哥哥学艺,正式踏入石雕行业,哥哥接父亲的“班”,在石雕技法方面已经十分精通。

石雕讲究多种技艺交替运用,其中包括圆雕、浮雕、线雕、镂空雕、链条雕刻等在内的各种雕刻技艺,每一种雕刻技艺要融合手法、力度、构思于一体,要学好这些雕刻技艺远比张祖毅想象的难。

石雕最难的是镂空雕,张祖毅擅长的石狮雕刻关键的嘴部雕刻就涉及镂空雕。传统狮子的打造主要分为画形、减荒、打糙、打细、打磨等步骤,一头石狮子的打造,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狮子嘴里活动圆珠稍不注意就会雕破,一件作品也就废了。

“最开始雕刻狮子的时候,花了几月时间,大大小小十来个狮子摆成一排,越看越不顺眼。”张祖毅在学艺过程中没少遇挫折。“别人能雕好,我也能。”凭着一股子韧劲,张祖毅不断吸取失败的经验,经常一个人几个小时盯着成品,仔细琢磨雕刻细节,在废品上反复练习力度把握,手上磨起了血泡他也不在乎。

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摸索、反复实践一个多月后,张祖毅在浮雕、链条雕技艺方面能熟练操作,其作品水缸浮雕“二龙抢宝”获得了认可,并成功出售。石狮雕刻方面也大有长进,并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办法,将石狮嘴里的镂空衔珠雕刻得圆润,而且不会被钎子刻破。

“耐心雕刻,细心打磨,每完成一件作品,我都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喜悦。”从事石雕因兴趣而起,45年来,每每完成得意作品,张祖毅都会觉得十分满足。但一路走来,石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雕得再好,没人要还是等于零。”起初,石雕是张祖毅供养一家老小的主要“营生”,但由于石雕劳动强度大、耗时长,价格较高,除了石碑外,一般百姓甚少购买,市场面十分狭小。石雕满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自己爱好的行业与生活出现了矛盾,张祖毅十分失落。眼看村里人外出务工,张祖毅仍然倔强的坚守着自己的手艺,农忙之余,即使没有订单,他也会雕些东西练手。

2003年,子女全部完成学业,张祖毅的担子松了许多,祖传的手艺不能丢,既然家乡没有市场,不如到外面去闯一闯。就这样,他来到了浙江温州一家大型石刻工厂工作,温州石刻历史悠久,技法成熟,张祖毅将本土技法融合温州石刻技法,提升了雕刻水平,他的石狮作品远销国外。

2008年,由于父亲病重,张祖毅回到利川。2014年,全市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忠路镇以龙渠印象等项目建设提升龙渠古镇魅力,其中广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石刻,张祖毅被推荐为“主刀”的师傅。

“雕不好,我分钱不要。”在当地,石雕师傅并没有多少知名度,面对质疑,张祖毅夸下海口。

凭着出色的技艺,张祖毅用钎子、卷尺等简单的工具,将忠路镇的历史、特产特色、知名人物再现到石头上,透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深厚的雕刻功底,更是他对雕刻的热爱。

龙渠古镇广场的完工,让张祖毅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015年利川评选民间工艺大师,张祖毅被授予能工巧匠奖,更多的群众知道了这个名字。如今,借着全市城镇化建设契机,他打算将自己的技艺推广出去。

但这一想法让张祖毅既兴奋又惆怅,“如今机器化的普及,加上石雕工作的辛苦,传统石雕恐怕后继无人。”石雕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整天和锤子、铁钳打交道,干起活来粉尘极大。每天都要戴着厚厚的口罩,几天就磨破一副手套,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我带的几个徒弟都出去打工了。”张祖毅遗憾的说,为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他极力劝说儿子“接班”,虽然,儿子只是勉强答应,但张祖毅好歹看到了点希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