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经验②】全域旅游铺就脱贫路

03-29 17:00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吴向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四渡赤水”“千挂飞瀑”“万顷竹海”“丹霞之冠”“桫椤秘境”“古镇风情”……地处黔北边陲、紧邻四川重庆的贵州省赤水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之地。

  作为革命老区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依托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财富,发展好旅游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成为赤水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近年来,赤水市按照“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载体,做足“旅游+扶贫”大文章,推动工旅、农旅、文旅、城旅、康旅深度融合,布局旅游新老六要素消费业态,实现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成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2014年以来,赤水市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7.89亿元,带动7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及相关产业,全市4000余户9000余贫困人口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旅游+扶贫:“三个提升”铺就脱贫大道

  走进赤水,全市23个景区景点星罗棋布,4A级景区就有5个,6大主景区全部按5A级景区打造,游客一般可游三至五天。

  全市建成高星级酒店11家,各类商务酒店、乡村客栈多达450余家,旅游接待床位突破3万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大力开展旅游营销和旅游品牌创建,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全国文明景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市等国家级、世界级旅游名片40余张。

  近年来,赤水市依托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坚持以大旅游带动大扶贫,着力将赤水丹霞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旅游稳增长、惠民生、消贫困的引领作用,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发展理念,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实现了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品牌形象“三个提升”,铺平了旅游脱贫大道。

  在组织保障上,赤水市设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旅游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充实旅游扶贫工作专班。整合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世界遗产管理局、旅游局等6家涉旅管理机构职能,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成立了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全省完成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实现了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经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

  近年来,赤水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将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绘制了赤水旅游发展的蓝图,确立了“丹青赤水·康养福地”旅游形象定位,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品牌影响力。

  围绕创建5A级旅游景区,赤水市着力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改扩建旅游环线公路160余公里,建成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成星级旅游厕所62座,建成了两个汽车露营基地。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西南最大的旅游中心,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云上赤水”智慧旅游平台,全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全面提升。

凯旋村美如画

旅游+扶贫:“三个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近年来,赤水市着力加快旅游与工业、农业、城市、文化和康养产业同步发展,拓展旅游扶贫发展空间,构建“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与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全力推动工旅融合。按照“园区景点化、工厂花园化、产品商品化”要求,打造新型工业“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购物销售、观光体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企业。建成工业旅游网点6个,带动特色食品、工艺品加工企业(个体户)133家,旅游商品商标注册368个,开发旅游商品1500多种,实现销售收入12.05亿元,带动300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

  全力推动农旅融合。走“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带农”的特色新路。建成竹、金钗石斛、乌骨鸡三大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金钗石斛和竹业园区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美丽乡村示范点201个,建成9个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

  近年来,赤水市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载体,建成石斛原生态种植基地8.4万亩、商品竹林100万亩、生态水产1.1万亩,2016年出栏乌骨鸡710万羽。全市20万竹农在竹产业上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石斛产业覆盖贫困人口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乌骨鸡产业覆盖贫困人口1.4万人,人均年收入420元以上;生态水产覆盖贫困人口2109人,人均年收入达340元。

  全力推动康旅文旅融合。以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成30里河滨景观大道,打造天鹅堡、天岛湖等9个高品质山地休闲康养度假区。依托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布局了一批特色驿站、客栈、农庄、渔庄、酒庄,构建了集健康养生、特色餐饮、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等于一体的“快进慢游”服务体系。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盐运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康养文化资源,健全了红色旅游、夜间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等新业态。先后成功举办国际山地音乐节、中法国际民俗文化狂欢节、“四渡赤水”冬泳抢渡赛、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节会。推出《笑动赤水》演艺剧场、低空旅游观光直升机、沉浸式电影院(侏罗纪公园)、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等旅游体验项目,实现了赤水旅游从单一的景区观光游览向康养旅游度假转变。

旅游+扶贫:“三个联结”拓宽增收渠道

  该市两河口镇的大荣村,2012年还是一个边远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仅有4000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带领全村群众修通旅游产业路,依托生态资源,实施“山上栽竹、地里种果树、水里养鱼、山下发展农家乐”的生态农业旅游,很快实现全村“脱贫摘帽”。

  在实施大扶贫战略中,赤水市创新利益联结、产业联结和就业联结等三大联结,让贫困群众共享红利。以旅游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扶贫效益,让贫困群众由旅游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围绕旅游项目业态的开发建设,采取“旅游+公司+农户”“旅游+合作社+农户”“旅游+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特惠贷”资金、土地林地等入股旅游项目和企业,实现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在大同镇望云峰生态观光农业园区,40户贫困群众每户以5万元特惠贷资金入股,户均年收益3500元。在丙安镇兰溪石斛养生园,整合扶贫资金200万元,利益联结贫困户67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

  近年来,赤水市先后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6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景区周边的农民兴办休闲山庄、主题客栈、生态酒店、特色餐饮等,发展民俗旅游小手工生产或特色种养殖业,农户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将村集体项目、乡村旅游项目与扶贫工作有效联结,给予企业和群众资金支持,促进群众增收脱贫。目前,全市建成乡村旅舍200余家、农家乐300余家,涉及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依托大景区带动发展模式,在景区景点沿线规划布局土特产品、旅游农产品、旅游商品以及餐饮住宿服务区,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等服务岗位,吸纳1万余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带动300户1000余名贫困群众创业。各景区景点企业开发保洁员、安保员、检票员、护景员等岗位1000余个,其中解决510个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赤水通过“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农村变公园、农家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的华丽转身。受惠于全域旅游,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带动贫困人口4000余户9000余人。今年1至10月,全市接待游客1503.02万人次,同比增长35.35%,实现综合收入160.91亿元,同比增长36.3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