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经验③】产业发展需久久为功

03-30 18:40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吴向海



  “16年前我来过赤水考察,当时就在发展竹产业,现在竹产业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3月27日,谋道镇党委书记在赤水考察时感叹,“产业发展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走进赤水,满目皆绿,竹海延绵起伏,绝妙的丹青赤水四季如画。

  2012年,赤水市被列入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多年来,赤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全市20万竹农人均竹林面积近7亩。

  赤水地下矿产资源贫乏,只有千辛万苦培育起来的葱葱翠竹。让大山里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带动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课题,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招龙头扶龙头,成功引进上海泰盛集团,在2014年底完成赤天化纸业公司的改制、重组并成功引进竹韵、闽兴竹业、赤水佳庆家具、百冠纸业、天竹纸业、赤河纸业、贵缘纸业、黔源笋业等笋竹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启动了30万吨生活用纸和纸制品、竹塑产品木纹专印技术生产线、竹笋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投入竹产品开发资金达10亿元。

  以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赤天化纸业公司为代表,在2014-2016年度累计收购林农杂竹材117.47万吨,农户直接经济收益达5.36亿元;在新锦公司等竹材类加工企业的带动下,2014-2016年度全市采伐楠竹材1510万株,林农收入达1.79亿元;在红赤水集团公司等竹笋类加工企业的推动下,2014-2016年度全市采伐竹笋达5.43万吨,实现经济收入达2.91亿元。

  同时,竹农通过村级专业合作组织平台,就地参加林道修建、竹林抚育管理、竹林采伐和前端加工等相关劳务工作,获得相应劳务报酬,就近解决群众就业,农民变为工人,20万竹农人均增收280元。

  竹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6年,该市销售竹原料就达80万吨、产值3.9亿元,销售竹笋约5万吨、产值达2.5亿元,竹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两河口镇大河村支部书记向利川考察介绍产业发展情况

  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特有优良物种。竹乡乌骨鸡、金钗石斛、赤水晒醋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建成农业观光园区12个。

  二十年来,赤水大力实施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造竹”工程,竹林面积从56万亩提高到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63.4%提高到82.85%,居全省首位。丰富的竹资源成为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工业的“绿色食粮”,旅游的“绿色画廊”。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赤水市依托生态优势,实施以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丰产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1万亩水产养殖为重点的农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现已发展金钗石斛原生态种植7.9万亩,覆盖贫困人口1058户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商品竹林100万亩,覆盖贫困人口100%,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年出栏乌骨鸡710万羽,覆盖贫困人口4560户14000多人,人均年收入420元;生态鱼养殖1.1万亩,覆盖贫困人口660户2109人,人均年收入340元,形成“石上种药、山上栽竹、竹下养鸡、水里养鱼”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2011年建立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113亿元完成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通过园区引领,构建起以竹、药、醋、鸡、酒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产业体系,发展以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新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五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2016年,赤水经开区引进有市场潜力的企业124家入驻,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近二十年来,赤水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接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绿水青山,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