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孙福民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做好挨骂的准备了。
有人会说,恩施民宿方兴未艾、前景一片大大的好,你在这里阴阳怪气跟我说底裤,你几个意思?
也有人会说,我怀着大赚一把的想法投资民宿,结果亏得底裤都不剩了,你却站着说话不腰疼,居然跟我谈情怀?
开骂之前,咱们先讲道理。
暂不去管民宿究竟是起源于英国、日本还是法国,我们先搞清楚概念。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此定义完全诠释了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
咱简单翻译一下,民宿就是老百姓利用自有房屋给旅游者提供吃住的地方。
我们再捋一下民宿在旅游产业要素中的链条地位。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民宿是解决部分旅游者的吃住问题的,而旅游者的吃住问题主要是由城镇、景区周边的宾馆饭店承担。所以,无论是要素担当、运营形式、市场需求还是自身特点,民宿都只是旅游吃住要素的一个分支。
政府大力发展民宿,这无可厚非,因为政府不直接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而是看好民宿的引擎作用和拉动系数,这就是政府的使命担当、民宿情怀。问题在于,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单一民宿的盈亏不与政府的施政效果挂钩,“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投资者才能体会亏与赚的冰火九重天。而且,民宿自己就是一个依附型产业,需要其它引擎输入动力来驱动,靠民宿这个“受力者”反过来拉动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
投资者看到政府如此重视民宿,而且基础设施、房屋改造、环境整治有现成便宜可捡,又是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于是就甩开膀子大干了。那么问题又来了:你研究过民宿没有?你是要赚政府的钱还是赚游客的钱?你问没问过市场?有没有做过旅游投资功课?你了不了解游客心理?
那么政府就不抓民宿了?投资者就不做民宿了?
非也!我想表达的只是:看清了再做。
民宿的生长,关乎“土壤”。民宿是典型的依托型产业,适不适合做民宿,首先必须看有没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这些土壤类型包括:旅游高度发达区域、旅游城市(镇)周边、著名景点景区或其它旅游目的地周边,以及可以让旅游者找到情怀、释放心灵的地方,比如乡村旅游等。有了这些“土壤”,还必须具备旅游者可以接受的交通条件和“闹中取静”的环境,这个环境既是单一民宿的小环境,也是旅游者的“心理环境”。
民宿的初衷,关乎“情怀”。最初的民宿,就是民宿主人自有房屋、自主经营。也就是说,是房屋主人把自己平时招待客人的闲置房屋拿出来做经营,在投资上成本极低甚至可以不考虑成本——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在经营上也是利用闲散时间和自家劳动力,不需要另外支付报酬,所以成本也是极低的。因此对他们而言,主要是从做民宿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乐趣,能赚钱固然好,不存在亏损一说,落脚点不在“利”上,在“情怀”上。而作为旅游者,选择民宿就是选择情怀,对于民宿的条件,则不是首要考虑的条件。这两个情怀,才是民宿真正的初始情怀。
民宿的运营模式,关乎“底裤”。是用情怀做民宿,还是像开宾馆酒店那样做民宿?如果脱离民宿最初的经营模式,把它当作一个产业来做,其成本是非常之高的。首先,民宿的地理位置不如城市宾馆酒店优越,相关资源配置、功能配套、供给侧都无法与宾馆比拟,运营成本自然也高出很多。其次,民宿的建筑和内部设施必须独具特色,而特色是要靠资本来堆积的;第三,民宿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宣传推广成本也会远高于城市宾馆酒店。离开民宿的初始“情怀”去做民宿,结果可能是把成本搞大了,把“情怀”弄丢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做民宿弄丢了初始情怀,你离亏损就只差一条底裤了。
政府在民宿产业中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利川通过政府引导将民宿产业拉起一个热度,然后遵循市场规律实现竞争发展,这个思路是值得赞赏的,但不是各县市都可以借鉴,因为条件不一样。
旅游对民宿的引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之前,过度发展民宿可能带来民间投资跟风而上,从而形成供大于求的产业泡沫,最终导致整个民宿产业在小范围内恶性竞争,形成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反过来伤及旅游相关产业链条,不利于良性发展。个人主张,政府在战略上通过区域性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品牌的打造来拉动民宿发展,在导向上对民宿可以采取培育扶持政策(比如一张床位补贴奖励500至1000元),在管理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民宿建设、服务标准和规范,在宣传推广上加大力度。与此同时,在条件特别成熟的地方经过充分论证,可以集中捆绑项目资金,连片培育示范点,整合闲置资源,借窝下蛋,形成集群和规模,以扩大影响、塑造品牌。
留住情怀,才能保住底裤。恩施民宿,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陈玄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