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9 冉超
中国利川网 通讯员 冉超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牟联文 摄
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息的征程。
回首40年,乃利川沐浴改革春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之40年;追溯40年,为利川经济社会发展跨越腾飞、转型升级之40年;铭记40年,是利川历史进程演变栉风沐雨、沧桑巨变之40年……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利川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踏着改革开放时代节拍,弘扬“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利川精神,一路风雨兼程、勇毅笃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当前正阔步迈向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植厚培,谋新求进——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企业现代化生产线 牟联文 摄
40年来的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保持定力,利川从一个单一农业大县发展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县域经济大市。
一个地方的崛起必有其所秉承的发展理念,一个县域的跨越必有其所坚守的发展道路。作为全州人口最多、地域最大的县市,40年来,利川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披荆斩棘、阔步前行。从四化建设“两超一赶”(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多种经济收入超粮食收入,人平收入山区赶平原)到“两叶三工一基础”(烟叶、茶叶,卷烟、建材、化工,农业以粮食、工业以能源交通),再到“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发展战略,聚焦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崛起。2017年,利川市县域经济考核在全省31个第三类县市中排名第6位,迈入全省同类县市第一方阵行列。
农业由“量”到“质”。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演变的结果,农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1361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370866万元。围绕安全、生态、有机、含硒,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56万亩,打造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山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利川工夫红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利川红”红遍全国。
工业由“弱”到“大”。这是贯彻“抓大放小”“壮大活小”方针到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发展的结果,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671万元增长至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的368329万元。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建设园区产业聚集平台,工业经济发展稳定,规上工业企业达61家,香连药片、山野莼菜、团堡山药畅销国内外,清洁能源总装机量达到75.2万千瓦,华中地区绿色能源大市雏形初现。
旅游业由“无”到“优”。这是1985年启动旅游资源开发到推进生态文化旅游集群发展的结果,2017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1亿元、旅游人数超1200万人次。举全市之力发展全域旅游,实施“十村百企万户”民宿旅游工程,提升全域旅游供给质量,腾龙洞创AAAAA景区快速推进,全市AAAA景区达到5个、民宿旅游示范村22个,休闲避暑康养品牌享誉全国。
外增颜值,内修气质——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乡村民宿方兴未艾 牟联文 摄
40年来的建设,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用力,利川从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建设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市。
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由之路。40年来,利川由小逐渐变大、由“矮”逐渐长“高”、由单调逐渐变得繁华。走进利川,一座座标志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约4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22.5平方公里;街道由清江大道、解放路、中山路、广场路4条主要街道12公里,发展到今天的26条50公里,大环城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出峡”道路由318国道1条,发展到今天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渝利铁路和利万高速公路横贯市境,沪渝蓉动车组全线贯通;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城镇变“靓”。1986年,利川撤县建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管理,修订完善城市总规,持续深入推动“六城”同创,开展“洁畅安宁”“厕所革命”“拆围透绿”建设,推动“一江两轴三点四路”建设,城镇化率达到43.10%,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制定实施片区开发、净地出让、货币化安置征拆办法,从严管控重点区域建设行为,提升城乡环境总体面貌。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以特取胜”的思路,推进清江带状公园建设,5公里沿江景观带全线贯通。
乡村变“美”。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川始终注重乡村绿色发展,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创建特色小镇,毛坝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汪营镇入选全国重点镇,谋道镇成功入围全国旅游特色小镇,苏马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南坪、凉雾“田园综合体”试点成效初显。实施特色旅游新村、生态园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打造美丽乡村,全市创建省级生态村57个,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已达10个。
环境变“优”。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特别是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率先在全州探索实施“河段长负责制”,78条河流被纳入河长制保护范围。着力整治城乡环境,建立乡镇村庄环境末尾排名通报制,城区连续三年实现春节烟花鞭炮零燃放。推进城乡环卫和垃圾处理一体化改革,全州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开展“补植复绿”专项行动,建成全省首个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基地。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获“中国凉爽之城”荣誉称号。
坚守初心,以民为本——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牟联文 摄
40年来的变革,历届市委、市政府竭诚尽力,利川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守初心,方得始终。40年来,利川积极践行“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17年,全市居民收入15076元,是1978年人平国民收入157元的9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296万元,是1978年4256万元的170倍。
精准脱贫攻坚拔寨。改革开放以来,利川始终把扶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八个到村到户”,选派中青班学员任职贫困村“第一书记”增强攻坚力量,开展“十佳帮扶企业、十佳帮扶干部、十佳脱贫之星”评选营造攻坚氛围,探索出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片区扶贫、党建扶贫等扶贫新路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的21.5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9.8万人。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积极探索建设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利川“山马”赛升格为国际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蓬勃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被纳入省九届民运会竞赛项目。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基层综合卫生改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社会治理共治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利川始终牢记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利川”“依法治市”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施响应市民诉求一体化改革,公开全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手机号码,发放脱贫攻坚干部群众连心卡,畅通市民反映诉求渠道;深化法律顾问进乡村、矛盾纠纷层级调处、治安形势月研判“三项机制”,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三打击一整治”工作获公安部推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十不惑,奋进正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利川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必将更为壮观。
(责任副总编:傅小棠 责任编辑: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