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09-02 09:14  

□谭宗派

“重修城隍庙序”碑 时代:清。位于支罗船头寨衙门坪,东经108°40′13.0″ 北纬30°33′47.6″,高程1234米。砂石质,碑长2·03米,宽84厘米。正楷阴刻,全文如下:

“今夫隍庙之设必于通都大邑,谓其变阴阳与宰邑有相辅之道焉。若我境地本山陬,人属偏氓,旧有城隍庙而地以衙门名者,非有官司之守而始建修此庙也。粤稽府志,克明时叛逆黄中险据梯山巢穴有年。及官兵剿绝,而后都人士以天堑之险为避兵之计,爰为之修寨建庙镇抚斯土。此地以庙传,庙因地显也。是故梓材丹符不作于承平而作于兵燹,亦以隍司之清戎保黎民者历有明征矣。忆圣朝嘉庆二年(1797),教匪患境,势欲盘踞其上,乡人防堵寨子卡者仅百余人。突尔人马杂踏,俨有神助!贼因囗心,低首赂银假道而回,境之内无犯焉。越咸丰庚申(1860)秋,发匪率数万众窜郡属之凤邑。明年春,蹂躏邑城,旋将接踵敝境。斯时人心搔挠,惟隍为依赖,幸而屡卜获吉。后贼果窜蜀,安抚无恙。爰约俾人,募化重修。嗟夫!民为神之主,神为民所依,非欲建庙以邀福也。愿世守此土者,无忘保障之功而报赛特隆焉。庶神功庇佑永垂,俾烽渐灭殆尽,因方隅之幸而亦不仅方隅之幸也。谨疏小引以序。

廪生吴化南薰沐撰书

大清同治二年(1863)岁次癸亥季秋下浣旦”

该碑文明确指出:城隍庙是在原明代庙宇基础上建立的。1985年龙船乡政府拆城隍庙修办公室从地下挖出无头石神造像一尊,衣纹流畅,疑为明代遗物,今仍置于路边。

吴氏祠原建宗祠记 时代:清。位于支罗船头寨官家坪吴氏祠内。地处东经108°39′28.7″北纬30°34′00.1″,高程991米。正屋南次间的墙壁上嵌有宣统二年“原建宗祠记”石刻一块,砂石质,正楷阴刻,字迹清晰,详细记述修建吴氏祠的始末缘由。全文如下:

“自公候至于大夫士,虽分位不同,莫不欲营宗庙以奉其先祖。岁时祭祀,则集族中之子姓兄弟肃拜于堂下,雍雍然,秩秩然,非所以敦一本之谊而思先泽于勿谖乎?吾吴氏派衍南京,族起句容,越成坤公生五子:长有恒,次有德,次有恭,次有祖,次有启。诸季仍居原郡,惟我恒祖生应芳公,自洪武十六年迁湖广施州卫,生迎利、迎息,于隆庆元年落业支罗屯,卜居大院子,实为迁越始祖息公派下子姓蕃衍,将数百余年矣!迄清道光庚戌冬,十世孙宗珊公,本敬宗之至意,将朝珍、朝贡、朝举三房后嗣所积清明会钱约四百余金,得买虎头寨之田业,以供春秋祭祀之需。十一孙先钊遵父宗文公遗命,合天长、天书二公之后,更积一会,约有百金。咸丰癸丑春,先珍弟乏嗣,将弟业入公会,亦值百余金。是年,崇柏之子先珩、先栋、先传将受分救人洞之陆地付之,故钱谷虽不甚丰而祭祀可云小备。不有宗祠,则祖宗无凭依之所,子孙无骏奔之区,春露秋霜,徒生太息!戌午秋,族首宗珊公协十二世孙世挽、世瀛、世方等,遂谋及族人创建祠宇,众皆踊跃,醵全相囗囗,原度地于始基之右四方田,阅两寒暑而告厥成功焉。夫人,当念其先,而事必有待乎继后之人。赞承祖德,光大前规,祠易轮换之崇产,增阡陌之广,如义簿学舍诸大端以次而兴举焉,是则吾族之幸也夫!

大清咸丰八年戌午冬嗣孙 世挽谨撰

宣统二年庚戍仲春月下浣嗣孙 德平盥书”

吴氏于明隆庆时落业支罗,属屯民,至今已达400余年,子孙繁衍,属支罗大姓。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们的祖先吴船山等在支罗船头寨修学校,办义学,把中原文明引进山寨,促进了土家山寨文化的发展。

“六也岩”摩崖题刻 时代:清。位于支罗村6组,地处东经108°38′47.7″北纬30°33′02.1″高程680米。南距六也岩卡门约20米,崖体为石英砂岩,题刻距崖根约6米,横排,楷书阴刻,每字大30厘米见方。“六也”可能为《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之意。题刻右下方原有两块阴刻小字,风化严重,仅“清同治六年”字样依稀可辨。

“富关寨”摩崖题刻 时代:民国。位于支罗村4组,地处东经108°39′19.0″北纬30°32′32.7″高程1040米。距崖下地面约2米。“富关寨”三字楷书阴刻,每字大50厘米见方,落款为“民国八年己巳岁五月十二日囗题”。题刻旁有由寨麓鸡头沟上船头寨衙门坪石板古路,现题刻及古路均保存较好。

大田庄石刻

“大田庄”摩崖题刻 时代:民国。位于现龙水村3组,地处东经108°39′29.1″北纬30°34′11.2″高程1040米。凿刻于大田庄谢家老屋后的巨大岩石上,正楷阴刻,每字大1米见方,呈不规则“品”字布局。“大”字右侧有“谭龙章书”四字,阴刻草书,每字30厘米见方。整个题刻保存完好。

“必斗”摩崖石刻 位于支罗船头寨支罗村10组,杨家湾至船头寨古石板道旁的崖壁上。凿刻年代不详,横排楷书阴刻,字大30厘米见方,离地面2.4米,保存较好。

“血债岩”摩崖题刻 时代:不详。位于支罗村10组,老318国道东侧崖上。地处东经108°40′09.2″北纬30°32′36.5″高程1121米。崖壁上横排正楷阴刻“血债岩”三个大字,每字约40厘米见方。据当地人说:民国时(1942年)一张姓青年因逃避拉壮丁,被官兵围阻于此摔岩而死,1967年文革中群众特在此题刻“血债岩”字样。另外,附近崖上有摩崖题刻“必斗”二字,字体风格与“血债岩”相同,无年代、落款,可能为同一时期所为。

(未完待续)

编辑:卢华   责任编辑:谭莉    审签:古学锋

相关阅读